top of page
作家相片陈迎竹

不开第一枪 止战才是赢


影响全球超过两年的冠病疫情还未消停,国际间已经响起令人神经越来越紧绷的战鼓声,而且随着2022年降临,硝烟味仿佛已经飘浮在空气里。战鼓频催的两大区域,一是欧洲东部紧邻俄罗斯的乌克兰,二是台湾海峡以至南中国海。


世界已经因为疫情而伤筋动骨,元气大损,上述两大危机哪怕其中一边一旦爆发,都将对区域经济带来雪上加霜的严重后果,影响深远。因此如何避免战争,应该是各方领袖积极思考与慎重面对的课题。


回想八十年前的此时,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战场推进之余,以大东亚共荣圈之名,开始进犯东南亚,取道泰国南部,以“银轮部队”命名的日本陆军脚踏车部队,以轻巧快捷的行军迅速穿越马来半岛,突破英军层层防守线,步步进逼,终于在1942年春节前夕在新加坡迫使英军投降。


日本占领新加坡的三年多里留下数不尽的惨剧,哪怕时过境迁,隔了三四代人,战争与侵略所带来的痛苦,都应该成为人类共同的经验与教训,永远记取。只有严肃的考据史料与无私的分析史实,才能让痛苦的经验成为有意义的教育资源,流传后世,避免悲剧再三重演。只有这样,才能让在战争与侵略中牺牲的先辈亡灵,得以转化成有价值的历史精神。


而要了解可能触发战争的原因,乌克兰与台海都有可借鉴的共同点,就是民族主义与领土,而回溯日本大东亚共同圈口号强调的排除殖民统治,东亚人自主,同样是诉诸广义的族群主义。


乌克兰被俄罗斯视为与北约集团的缓冲区,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北约势力东扩到乌克兰、格鲁吉亚和白罗斯等苏联时期势力范围极其敏感。普京再三警告北约,不要把手伸进乌克兰,因为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距离莫斯科最近只有几百公里,北约部队或导弹一旦进驻乌克兰,对俄罗斯是立即的威胁,所以俄罗斯无可避免会考虑以武力瓦解这个潜在威胁,也就是武装进攻这个旧属国。过去一段时间,俄罗斯已经积极准备,外界估计2022年初已经可以完成同时抗击北约武力援助的军事准备,入侵乌克兰。


莫斯科提出多项条件要求北约遵守作为承诺,以解除对俄罗斯的威胁,包括不进驻乌克兰领土,以及减少北约东部国家的军事部署。


对乌克兰来说又是另一回事。


苏联解体后,多个加盟国先后加入北约集团,北约也曾考虑让乌克兰与格鲁吉亚“入群”,但这一发展对俄罗斯很可能造成“东扩”压力的极限,对亲自见证帝国解体的普京来说,更是地缘政治的大灾难。


近些年来,乌克兰国内亲俄派在选举中节节败退,促使普京暗中支持乌克兰内部叛乱组织,在东部展开武装战斗。对受过苏联时代剥削与积极同化而失去自主的乌克兰来说,成为北约一员是自保的重要方式,但北约顾虑俄罗斯的反应,一直只维持与乌克兰的“伙伴”关系,尚未确立为盟友。


俄罗斯其实一直视乌克兰为“固有领土”,是应该与俄罗斯一体看待的疆域,因此近年来不惜承受西方国家巨大的经济制裁压力,也要强化对北约的警告,可见普京对乌克兰被纳入北约军事同盟一事的重大忧虑。然而,正因为俄罗斯不断施压,乌克兰人更加对莫斯科离心离德,希望靠拢北约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近期,越来越多人关心,俄罗斯果真挥军乌克兰,北约是否有决心出兵捍卫?国际政治事务有时候难以预测。美国总统拜登曾表态不会考虑出兵,但北约内部的态度也有鹰鸽两派。几年前俄罗斯闪电出兵克里米亚半岛,战事迅速完结,有些分析因此认为只要乌克兰不是北约一员,北约就比较可能不真正出手。但克里米亚半岛与整个乌克兰的分量不可同日而语,克里米亚大部分居民都是俄罗斯人,但乌克兰在独立之后逐步重建本身的主体性,采取“脱俄入欧”路线。在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后,莫斯科积极支持乌克兰东部的俄罗斯裔少数民族的分离主义行动,这也成为一旦与北约的“文攻”变得不可挽回时,普京出兵乌克兰的强大内应。


再把目光转向台海。


台海两岸分治超过七十年,前半时期军事对峙严峻,互不往来。从蒋经国1987年开放两岸探亲到今年刚好三十五年,开放初期的新闻和舆论充满悲情与泪水,不久后彼此的互动却因为各自内部的政治发展而出现起伏与波动,比较显著的包括1989年六四事件在台湾朝野引发的震撼、1992年双方在香港会谈后达成的非正式共识、1994年台湾游客在浙江千岛湖发生集体被抢劫杀害的重大命案,以及1996年北京为阻止李登辉连任而向台湾海峡发出导弹威慑的危机等等。


这些重大事件因台湾执政者不同而产生不同反应,但有两点不变:一是大陆对台湾主权的宣示姿态不变,二是台湾在历次选举中体现出对反对统一的趋势不变。随着大陆国势的壮大,对台湾的姿态也趋向强硬,这反过来促使主体意识越来越坚定的台湾离心离德,并在外交上选择进一步靠拢美日。这一趋势在2014年与2019年香港两次政治风暴后几乎变得不可逆转。与此同时,美中两大国近三年来关系快速恶化,形成壁垒分明的对立阵营,台湾身在暴风眼中,更不可能像东南亚国家一样选择中立,但会不会在与美日的关系上进一步发展到北京感觉退无可退的地步,值得关注。这一连串的形势演变都使得台海有可能爆发战火,尤其是在某一方或者某一军事行动中出现误判之际。


战争不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根据享誉世界的英国灵长类动物学家和保育人士珍古德(Jane Goodall,又译珍古道尔)长期对黑猩猩的研究心得,与人类基因高度相似的黑猩猩族群也会爆发残酷的战争和集体屠杀行为。她1970年代在坦桑尼亚贡贝溪国家公园观察到一场历时四年的黑猩猩战争,令她震惊许久,也改变了人类对灵长类的很多观念。


现今已知人类最早的战争是在苏丹与埃及边界的一个史前墓葬群,考古鉴定约在一万三千到一万四千年前。1960年代兴建阿斯旺水库时发掘保存的这个遗址,数十个骸骨具有明显外力或武器造成的创伤,考古学家相信当地曾经长期存在武力战斗的现象。


近代学术探讨战争的缘起大致有两大学派,一派归因于生物内在和心理对征服弱小的驱动力,另一派则认为外在的资源和人际关系决定战火的点燃。比较直接明显的因素是领土和资源争夺,主权意识则是较后发展出来的概念。史书上可以看到古代关于帝王随个人喜怒而发动的战争,现代有更多国际社会规范,已经不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无论是乌克兰或台海(包括南中国海),战争如果会爆发,主要原因都可以归于上述的领土或资源。


所有的兵法书籍和理论都教人如何在战争中取胜,但最大的胜算其实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要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外交或政治途径就必须是坚定的首选,理性而有耐心的谈判则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一旦双方都愿意将和平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谈判就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得也有所让”的谈判,才能创造双赢结果。


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在现代意义上,讲求的不能只想着叫对方“屈服”,而是在战争之外的手段中争取本身最大可能的利益,同时让对方也乐意接受这一结果,这才是双赢。如果只有一方满意,另一方却被迫委屈接受,那肯定不是双赢。要衡量双赢的结果必须能放眼长期利益,能让和平解决的成果维持较长的保鲜时间,至少可以透过这一成果进一步促进双边关系,再从改善后的未来关系中,取得其他利益。这是和平解决问题的最大优点,一旦诉诸武力,不但胜败不可预料,但可以肯定双边关系将瞬间恶化,仇怨也将世代积累。


但要经由谈判化解危机,双方实力不可过度悬殊,要是实力上相差太大,小的那方就必须有足够盟友,这就是国际上结盟的必要性。


即使不诉诸武力,大国也可透过经济、资源、技术或外交威吓等等手段发起斗争,迫使小国屈从,例如俄罗斯就试图以天然气供应让欧盟国家低头。因此,小国之间相互结盟,共同发声,可以在最低限度维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等方面政策,若能获得其他大国支持,就更有利于平衡本身利益。在大国相争的时代,小国之间团结与否,其实也意味着有没有给自己独立生存与尊严的空间。


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历史就说明盟友的重要性。中国武力远不如日本又长期得不到盟友美国的支持,只有陷入挨打的份儿。直到美国在珍珠港遇袭后放弃孤立主义,加入欧亚两边战场,日本在太平洋的优势才开始被压缩,在中国战场上也连连受挫。当时,日美属于太平洋旗鼓相当的两强,但日本军国主义估算不到美国工业实力可以如此快速应变,让军舰和武器像下饺子一样不断送到前线,终于来不及后悔,历史也因此改变。


发动战争不难,难在收尾以及善后。战场上的胜利会使人心更贪婪,其结果则是难以善了或以失败告终,以及结下世世代代的仇怨和不信任。


台海两岸和乌俄之间,都不是非战不可的局面。关键是彼此以什么立场和心态相处,彼此愿意在什么条件下维持彼此都能接受的关系。这都需要极大的智慧和理性去做长期谈判与调整。撇开民族主义的国际现实是:乌克兰和台湾背后都有北约与美日盟友的支持。如果说北约会不会坚定支持乌克兰还有疑虑,美日对台湾的支持在近期已经变得几乎没有疑问,因为这牵涉他们自身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利益。


从近两年形势来看,美军及盟友积极在西太平洋整军经武,反倒像是求战姿态,更不能排除在贸易、科技、外交等多方面围堵之余,寻求武力对峙。中美军力此时尚未达到均衡态势,放弃韬光养晦的中国一旦做出战斗决定,局面难以预料。


对新加坡来说,那一天一旦到来,对外必须站稳亚细安团结中立立场,对内则国人务必以新加坡利益为共识,族群情感各自安放。


独立接近六十年,国家意识的建立相信已经相当牢固,应当对国土外的暴雨惊雷保持镇定,更应该庆幸国家可以自主发展以及自我防卫,八十年前完全倚靠殖民当局保护的局面,永远不复返。


作者为本地媒体人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