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张松建

从英雄到凡人:马华文学史上的“南侨机工”


引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抗战军兴,南洋各地华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1938年10月,华商侨领陈嘉庚发起创办“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来自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印尼、越南、泰国等的一百多位华侨出席了大会。南侨总会安排了大量的筹赈活动,为危难的祖国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南侨总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号召司机和技工回国抗战,先后有9批机工回国,多达3200人。他们在滇缅公路和战区运输军用物资,为抗战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1942年 5月,缅甸陷落,中国远征军撤退,为了阻止日寇进犯云南,中国政府下令炸毁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遣散南侨机工。这些机工只得自谋生路,很多人陷入失业和贫困,有的人沦为乞丐,可是又回不了沦陷的南洋,只好苦苦支撑。日本投降后,3200名机工有三分之一壮烈牺牲了,三分之一滞留在中国,剩下的三分之一辗转回到了南洋。1 从1939年到1960年,一些马华作家讲述了南侨机工的故事,概而言之,呈现出南侨机工的三种形象:英雄,边缘人,失败者。

英雄的呐喊:“让我们在自由的新国家再见”


第一类南侨机工有英雄主义的言行,他们在动身去中国之前,豪情万丈,激浊扬清,精神感天动地,言语掷地有声。


首先来看沈阳的剧本《归国之前》(1939年)。方修赞扬本剧“反映了当时各阶层的华人回到中国参加抗战的踊跃热烈的现象。为了救亡,大家都勇往直前,不受任何为何阻挠所影响。”2 张瑞安老板与妻周莲妮育有二子,长子永祥,次子永武。耳闻目睹南洋华人的热火朝天的救亡运动,永武出于爱国心,坚持要回国参战,遭到自私怯懦的父母兄长的阻挠。张老板的车夫“林阿吉”也向老板提出辞职,说是要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张老板挽留无效,老羞成怒,破口大骂,周莲妮也劝说阿吉“安分守己地住下来”,下面这段对白显示了主仆二人的身份、性格与道德水准的鲜明对照——


吉:其实,这并不是我不安分守己,也不是说老爷待我不好,是因为要求生存,求自己的生存,求国家民族的生存!现在国内正缺少着车夫,这机会我们那可错过呢?回去替国家做一点工作倒是比在这里光荣的。


瑞:你别胡说八道,去你妈的吧!


吉:(向王希民)先生,请你评评理,人家要牺牲一切,拿出力量来献给国家,做头家的却阻止我们救国,岂有此理!


瑞:你不滚出去我就要叫警察把你抓出去了。


吉:我就去的,不要叫别人来抓我们自己的同胞吧。3


《归国之前》说明并非所有海外华人都有民族大义,而是展示出阶级的差异:出身卑微的车夫有高尚的爱国情操,而家财万贯的资本家却自私自利。


青年王啸平 1919-2003在新加坡


王啸平的剧本《忠义之家》(1939年)采取忠奸对立的叙事模式,突出大义灭亲的主题。南洋一个华人家庭有四个成员:父亲、长子坤福、次子坤浪,女儿玉芳。坤福失业后,投靠日本人,到处散发反宣传材料。坤浪从小牢记母亲讲述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他痛恨侵略者,报名参加了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但遭到大哥的阻挠。父亲是一个头脑糊涂、优柔寡断的人,包庇坤福的可耻行径,不赞成坤浪回国。玉芳由于家贫而失学,在二哥的教育下产生了爱国情操。某天,坤福回到家中与弟妹发生了争吵,百般狡辩,冥顽不灵。坤浪带领几名锄奸团队员来到家里抓走了坤福,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一幕教育了懦弱的父亲,他看清了形势,支持次子回国。剧本的结尾,写坤浪辞别父亲和妹妹,正要走出家门,他们有一段大义凛然的对话——


父:但是,浪儿!我们什么时候才可再相见?


浪:爸!我们抗战最后胜利的时候,就是我们见面的日子!


妹:是的!我们在自由的新国家再见!


浪:妹妹!现在你的责任,更重大的!你一定要好好的服侍爸爸!一方面也要努力救亡工作,你现在不必再忧愁不能跟我们到前线去,现在你的责任是比我更重大了!


妹:是的!二哥!


浪:爸爸,我去了,再见!妹妹,再见!我们在自由的新国家再见吧!4


王啸平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青年,经历家道中衰而早早在社会上闯荡,见证殖民地的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年纪轻轻就产生了左翼思想,在时代浪潮中迅速成为一名民族主义者,在几年内发表了200多篇宣传救亡的作品。1940年3月,年方22岁的王啸平告别南洋,前往中国,追逐救亡图存的事业,本剧是他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老蕾短篇小说《弃家者》出自方修编《马华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老蕾(郑清昌,1915-?)的短篇小说《弃家者》发表于1940年。故事叙述者“我”(华校教员)在夜归的路上跌倒,自行车严重损坏,只好投宿在橡胶园里的一户人家,主人是一位年迈贫苦的老妇人。在聊天中,“我“得知老妇的儿子林阿狗是南洋司机,妻子难产而死,连带婴儿也去世了。林阿狗很有爱国心,他把一张中国抗战领袖的肖像敬奉在家里,坚信抗战必胜。“我”看到这个肖像,趁机向老妇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老妇提到阿狗的“出月捐”的事,还拿出一个破旧的箱子向“我”展示。箱子里有一大堆月捐的收据,还有中国抗战的新闻剪报。“我”想起半个月前会馆组织的欢送南侨机工回国的活动,名单上有林阿狗的名字。“我”投宿在林家,半夜多次醒来,在睡眼朦胧中想起了林阿狗——


——林阿狗,为了祖国需要你,你丢下了年老的亲娘,献身给祖国了,我惋惜没有机

会认识这个弃家投军的勇士……


——要是老婆子知道自己的儿子,丢弃了美丽的马来亚,回祖国去赴汤蹈火,她将会怎样的悲痛呢?


——林阿狗爱他的母亲,但他更爱新生的祖

国!


——林阿狗,我祝你健康!

想着,我似乎看见一个体魄魁梧的汉子,脸貌是模糊的,然而很像这奇异的妇人,在祖国的前线,驾着笨重的军车,运载增援的部队,军车像箭似的驶过万山野之间…… 5


这篇小说讲述一个忠孝不能两全的深沉动人的故事,主人公舍弃近前的生身母亲而投奔遥远的祖国母亲,突出的主题是离散华人的远程民族主义。


本地作家赵戎 1920-1987

赵戎长篇小说《在马六甲海峡》(1961年)


赵戎的长篇小说《在马六甲海峡》(写于 1960年)中也有南侨机工的光辉形象。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是,1939年仲夏,新加坡一帮华人青年在郊区的修竹园里召开一个欢送会为好友“余琳”饯行。琳是一个热血青年,本来在新加坡积极参加救亡,又参加了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他在双林寺接受了几个星期的培训,整装待发,母亲哭哭啼啼地加以阻止,但无济于事,反而加强了他的报效祖国的意志。6《在马六甲海峡》第三章第五节特意提到,百分之八十的南侨机工是本地出生的华族青年,他们从未踏上过祖国的土地,他们在本地已定居两三代了,生活方式已经马来亚化了,他们有的还是混血的 ,母亲是娘惹。这些华人的收入很丰厚,他们起初在“七七事变”爆发后悲观地认为中国将会灭亡,后来改变了看法,愿意牺牲自己的社会地位前往陌生遥远的祖国,参加神圣的救亡工作,其中一个南侨机工还是印度人。7


边缘人的苦闷:“茫然站在凯旋门旁垂泪”


第二类南侨机工是“边缘人”的形象。作家通过南侨机工的回国见闻批判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腐败、普通百姓在战乱年代的悲惨遭遇。在这类作品中,华侨机工虽然扮演者爱国者的形象,也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在僵化的体制内变成了边缘人和弱势群体,他们无法掌控个人命运。


南来作家姚紫 1920-1982

中篇小说《阎王沟》出自《姚紫小说选》(1999年)


姚紫的中篇小说《阎王沟》写于1952年。主人公是南洋侨生小王,他在1939年参加“马来亚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接受了训练和指挥。1940年,王司机从东南战区调入西南,在湘桂地区做一名运输军用物资的司机。有一次,小王和同事外出找乐子,认识了从长沙流亡到这里的暗娼蒋桂花。桂花的父母和弟妹惨遭日寇杀害,她四处逃难,为了谋生,操起了皮肉生涯。王司机与蒋桂花关系不错,经常光顾她的家,还在她被诬为汉奸入狱后出手援助,成了对方的救命恩人。后来,桂花流亡到贵阳,嫁给了一个脾气暴躁的中年猎户,住在偏僻的深山老林中。两年后,王司机来到贵阳做军车司机,遭到日军空袭,同伴牺牲,他逃到一个名叫“阎王沟”的地方,夜间投宿,发现女主人竟是失联的蒋桂花。由于担心王司机被杀害,桂花叫醒了他,两人深夜逃亡。桂花不巧扭伤了脚脖,她苦苦劝说小王丢下她逃命。战争结束后,王司机想起了蒋桂花,他来到阎王沟,但是不见桂花的人影,失望而归。华侨机工小王为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而感动,在腐败的体制中又产生无力感和无望感。小说中有大段大段的激烈言论,批判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官兵的贪污腐败、欺压掠夺、吃喝嫖赌、醉生梦死——


抗日战争的救国运动,虽然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大后方,但是政治经济方面,一天一天地恶化起来;上级的贪污风气影响到下级官吏,奸商和豪门勾结,囤积居奇,促使物价不断上涨。9


在那时候,祖国的政治真是一团黑暗!官场中讲关系,讲背景,讲派系,讲裙带。 10


这是祖国最痛苦的一个时期!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黑暗的漏洞!有时想了,令人痛心!


但是,抗战胜利了,大摇大摆走进“凯旋门”的,是那些贪官污吏,懦弱庸才的将军,作威作福的特务,囤积居奇的奸商豪门,和躲在大后方花天酒地的公子小姐;桂花她们和万千人民却茫然站在凯旋门旁垂泪!11


王司机当初怀着豪情壮志回国参战,很快就接触到中国社会的黑暗内幕,理想幻灭,失落迷惘。《阎王沟》通过马来亚华侨机工小王的眼睛,观察国族创伤和性别政治,表现离乱年代的庶民百姓的不幸遭遇。和前面的几个文学作品相比,南侨机工此时已经丧失了英雄主义的崇高形象,变成了一个边缘化的弱势群体。


失败者归来:“我们谁都没有过错”


第三类南侨机工是彻底的“失败者”形象。这些文学作品重点表现南侨机工在二战结束后的落魄,同情动荡年代的小人物的艰苦生活,挥洒人道主义同情心。


本地作家苗秀 1920-1980

苗秀《河滩上》出自短篇小说集《边鼓》(1958年)


苗秀的短篇小说《河滩上》(写于1955年)中的松生就是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松生在妻子沙梅生下儿子阿黑后不久就去了香港,在造船厂打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对香港发动空袭,松生从船上落入大海,生死不明,同事阿代返回新加坡,告诉沙梅这个噩耗,这个可怜的女人悲痛欲绝。心地善良的阿代经常照顾沙梅母子,后来两人同居了,在沦陷时期过着艰苦生活,战后的阿代过度操劳,患上了肺病。其实,松生并没有死,他挣扎上岸,辗转来到中国成为一名机工,在滇缅公路上驾驶军车,赚了不少美钞,还与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的女儿姘居了。战后,那个女人卷款潜逃,与一个国民党接收大员私奔去上海了。落魄的松生辗转回到了新加坡,他与妻儿团聚以后,隐瞒了自己的出轨经历,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被传统贞操观念束缚的沙梅却是非常愧疚,她向松生隐瞒了自己和阿代同居的事。后来,警察来到家中,宣布了阿代病逝的消息,松生由此知晓了沙梅的秘密。接下来的几天里,松生为妻子出轨的事而愤怒和失落。沙梅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贞洁的女人,遭到松生的嫌弃是罪有应得。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沙梅晚间出门,打算投河自尽,幸好被松生及时阻拦了。在深夜的河滩上,这一对患难夫妻相拥而泣,互相达成了谅解。


松生忠厚善良,体贴别人,脾气温和,多次为自己当年远走他乡、把生活重担抛给了沙梅、如今两手空空归来而向沙梅真诚地道歉。这个半路出家的南侨机工也是一个懦弱、落魄的的小人物,他丧失了英雄主义气概,变成彻头彻尾的一个失败者。《河滩上》的结尾是沙梅自杀未遂的场景,在愁苦暗淡的氛围中出现了人性亮光——


这当子,板厝冲出另一个影子,飞也似的扑向河边来。一手扯住那个站在河里的,一面喘着气:“嘿,阿梅,你何苦这样子……”


阿梅没有挣扎,啜泣着,让松生把她抱回到河滩上去。


“我……我对不起你……”沙梅呜咽着。


“不,不,我们谁都没有过错……”


河滩上沙沙地括起一阵大风,吞没了松生的话。12


最后介绍岳野的剧本《风雨三条石》。其中的老温当年出于爱国情怀,加入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孤身回国,展开神圣的抗战运输工作,走过西南诸省。老温的老母经常以泪洗面,后来哭瞎了眼睛。妻子大力姐是一名建筑女工,辛苦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儿子番薯仔变成了一个经常逃学的不良少年。战后,老温从重庆跑到上海,可是物价高到活不下去,又逃到广东家乡,想找份工作赚钱养家,可是赶上国民政府抓壮丁,最后只好从唐山逃回了马来亚。老温遍寻妻儿无果,谋生实在艰难,年近四十的他,误入猴七的小偷团伙,充当了一名小喽 ,四处行骗。某天,老温和猴七来到吉隆坡郊区的三条石,由于行骗失手,猴七仓皇逃走,老温的腿脚不够利索,他被愤怒的群众抓获了。番薯仔为了追赶老温而不幸被汽车撞伤,乡亲们呼唤抢救,大力姐闻讯赶来,不期然与老温相遇,一家人就在这个特殊的场合团聚了,他们抱头痛哭,围观者也潸然泪下。《风雨三条石》表现南洋草根群众的不幸生活,表现穷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大量使用方言土语,具有浓郁的南洋色彩,其中的老温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形象。13


结语


如上所述,马华文学中的南侨机工呈现出三类形象,这些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中,都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文学。第一类是豪情满怀、义薄云天的英雄形象,时间在1939、1940年,地点在南洋。华侨青年出于民族主义毅然回国参战,与老板、家人发生了冲突,他们的壮举也感动了朋友与陌生人。第二类是四处奔波、悲喜交织的边缘人,时间是抗战期间,地点在中国内地。这些华侨机工辗转奔波,暴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为小人物的苦难一掬同情之泪,自己也遭遇了危险,九死一生。第三类是一无所有、落魄归来的失败者,时间是战后,地点又回到南洋。这些归来的流亡者面临失业的挑战,经历家庭伦理的危机,最后破镜重圆。华侨机工的这三种形象叠加起来,记录了他们的奋斗与失败的记忆,那是战乱年代里一个人的最真实最丰富的经验,在马华文学史上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记录。


作者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注释】

1   参看邹璐《感动的旅程:重走南侨机工滇缅路》(新加坡:玲子传媒,2013年);黄尧 黄蕙《南侨机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刘道南 卢观英《搜研路上: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历史记录》(吉隆坡: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刘道南出版基金联合出版,2022年);林孝胜 叶钟玲崔贵强《从征募到复员: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史》(新加坡:高艺出版社,2023年)等等。

2 方修<救亡戏剧>,见方修编著《马华文艺史料》(新加坡:四海书局,1962年),页11-15。

3  沈阳《归国之前》,收入方修编《马华新文学大系》(五)戏剧集(新加坡:世界书局,1971年),页439。

4  啸平《忠义之家》,收入方修编《马华新文学大系》(五)戏剧集,页347。

5 老蕾<弃家者>,见方修编《马华新文学大系》(四)小说二集(新加坡:世界书局,1971年),页559。

6 赵戎《在马六甲海峡》(新加坡:青年书局,1961 年),页77。

7 赵戎《在马六甲海峡》,页97-98。

8 姚紫《阎王沟》,收入《姚紫小说选》(新加坡:文艺协会,1999年),页166。

9 同上,页192。

10 同上,页196。

11 同上,页220。

12 苗秀《河滩上》,收入苗秀《边鼓》(新加坡:青年书局,1958年),页41-42。

13 岳野《风雨三条石》,收入赵戎 苗秀 钟祺编选《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第七集“剧本”(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2年),页61-102。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