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邹文学

《凝思集》简介



《凝思集》是杨荣文的访谈录,由云大箎访问。我读的是周蕴仪翻译的第一辑。


杨荣文曾在新加坡内阁担任多个部长职位前后20年,向来以睿智生动的演讲闻名。退出政坛后,更以坦率独到的多元谈话内容获得国内外知识界推崇。他对时局和历史有深刻认识,也常愿与人分享,是位颇受欢迎的公众人物。


他在自序中说,本书既非传记也非回忆录。然而,阅过本书的读者相信很多会和我一样,一方面为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所吸引,另一方面也为他的许多想法和分析咀嚼再三。


写这篇简介,旨在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


《凝思集》第一辑分17章,我按次序抄录自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和警句,希望有助于大家初步了解本书内容并引起阅读兴趣。所附小题是原书章名,方便求索。为节省篇幅,有两处笔者以自己的文字改写,并以括弧区分。


启蒙与成长


常听母亲抱怨说,政府只在问她要钱时才用中文写信……因为母亲,我自幼便了解,新加坡年长一代不满政府的语言政策。


母亲说我们像,意即我们胸无城府,说话直来直往。这是她对子女最犀利的批评。


六四事件期间,国际媒体报道天安门广场的情况,说示威群众遭坦克无情碾压屠杀。母亲提醒我莫要相信新闻报道。多年后,我才知道母亲说得对,当时许多报道严重夸大,有些则完全不实。


有一次,我读到杨尚昆参与镇压游行的消息,便哀叹说他令杨氏蒙羞。母亲却指出,我并不知道真相,还告诫我不可信口开河。


(杨荣文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他是什么时候信教的呢?原来,他父亲杨应松是上世纪30年代在圣约瑟书院念书时接受洗礼,不过,他对教会并非始终那么热忱,直到他的两个儿子因为热痉挛夭折,才决定举家皈依天主教。杨荣文还在襁褓中便已洗礼。当时,母亲鄞丽云为了打破夭折的魔咒,决定孩子只取教名,不取中文名。但是到了50年代末,她终于改变看法,还为此去请教一位长者。)


我上小一时,母亲要我学马来文为第二语文,而哥哥姐姐学的都是华文。如果时光倒流,我也会选修华文。


我在剑桥念大学时才开始认真学华文,还到伦敦唐人街的光华书店买附磁带的教材。华语不流利令我此生遗憾。


父亲好赌,以至倾家荡产,幸得母亲苦撑,尽管如此,母亲从不允许我们批评父亲。


我奉行道家思想,所以相信历史循环论……力所不及便听天命,力所能及则尽人事。


我也是基督徒。……基督教提倡爱人如己,甚至要关爱敌人。……我不算热诚的天主教徒,但若别人视我如是,我会很高兴。


1996年,有人向李光耀投诉,说我因受不正当影响而偏袒一家医院。为此,李光耀把时任卫生部常任秘书兼医务总监柯顺美医生叫到他办公室问话。


李光耀对柯医生说,对我有两个顾虑:第一,我是潮州人;第二,我是天主教徒。尽管要求柯医生不透露该谈话,柯医生还是含泪对我说了。我听后甚为苦恼。李光耀的顾虑关乎我深深认同的身份。


身份是人的根本。……界定我们个人的身份的不是当下,而是我们的集体过去,……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历史和家庭等因素的产物。


如果强行改变人的身份,剥夺他们的过去,就会扰乱自我意识并摧毁心志,非但改变不了他们,还会使他们彷徨颓废。


如果我的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华人,我便是个失败的父亲。


大我新加坡


我们绝不能轻率要求某人在国籍、种族或宗教之间取舍。


我们希望他们继续珍惜与祖籍国的联系。然而,我们也要求新公民包容与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


我应邀参观了亚洲文明博物馆的展览,但展览缺乏中文说明,很令人失望。


这种僵化的公平观念损害了新加坡。……新加坡的多元化不该一成不变或墨守成规。


只用单语的天主教会不是真正的天主教会。


当然,多元化要有限度。无序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社会分崩离析。我们需要法律划定界限,否则就会放任极端分子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如果承认那位万物的创造者是父亲。便是承认我们这些造物都是兄弟姐妹。


教宗保罗二世这么说:因为我们不同,我们是一体。原本会议秘书枢机主教扬•肖特代拟的讲稿是:尽管我们不同,我们是一体。)


这个故事深印在我心里,不以多元化为基础的团结不堪一击。团结始于尊重个体,因为个体是独一无二的造物。


使用多种语言是对多元化表示尊重。


接受多元化光靠容忍还不足够。……要尊重对方。


社会多元,紧张关系便永不消失。


我2011年败选后,勿洛蓄水池连续几个月发生一系列可怕的自杀事件。整个勿洛区忽然笼罩在一片阴霾中。我当时还是基层组织顾问,于是请了新加坡宗教联谊会前去念经祈祷。当地居民从中得到慰藉。后来又发生了一次自杀事件,此后一切才回归平静。


体现多元世界


中国允许新疆的穆斯林少数民族自行其是的时间太长。……一直没察觉萨拉菲派教条正在渗透并改变穆斯林群体。直至伊斯兰恐怖主义愈演愈烈,导致当地汉族武装起来反击,中央政府才果断行动。


当然,再教育营不是主日学,但描述为集中营,并将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描述为种族灭绝,却是偏见之说。……局外人或许迫切希望教导中国如何管控……穆斯林国家了解其中困难,因此并不急于批评中国。


我的同事兼老朋友再诺曾经对我说,新加坡每个种族都觉得自己是少数民族。新加坡华人知道东南亚华人是少数民族,并且不时遭受欺凌。


新加坡与梁山大小相当,理应有宋江之胸怀,海纳百川。


欧亚虾膏


虽然欧亚族裔群体很小,却展现了坚不可摧的精神。


克里斯坦语(葡系欧亚裔群体所讲的葡萄牙方言)已经或即将消亡,既然如此,又何必费心呢?文化是一种奇特的东西。它常常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顽强生命力。(杨荣文2004年为一本克里斯坦语字典写的前言)


耶稣基督说,审判我们的标准,要看我们如何对待兄弟中最瘦弱的那个。


印度之旅


阿姆利则大屠杀惨案的发生……,提醒我们大英帝国在全世界统治的土地,最终都要靠暴力维持统治。


2010年5月,……参观了……朱罗王朝遗迹。


一年后,我在2011年大选中败选。有人在《淡米尔之声》写道,我从正门进入坦贾武尔的朱罗王朝神庙,犯了严重禁忌,然而当时没人告诉我。


1948年,斯里兰卡(锡兰)独立时,所有社会和经济指标都远远超过新加坡。新加坡的疑难病例都转介给科伦坡的医生。但斯里兰卡后来指定以僧伽罗语为唯一的官方语言,是致命的决定。有位斯里兰卡部长向我哀叹说,这个决定从此引发了社会深层矛盾。


新印关系


吴作栋总理很认可印度,没有李光耀的疑虑。


我们必须自觉并谨慎处理好新加坡的国际印度人网络。网络很强大,我们不应任由市场力量发挥作用。如果管理得当,这个网络将大大加强我们的全球影响力。


同质中国


西方文明及南亚文明的人口体量同样可观,却无类似中国可统一全民的政治文化。罗马帝国衰落后,欧洲再也无法形成统一政体。当前的欧盟仍在实验阶段。


当今世界日渐多极,英语会否继续成为首要国际语言还是未知数。中文恐怕永远不会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或许有了人工智能翻译,便能像欧盟一样同时使用多种通用语言,而英语是多种语言之首。但在中国,中文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和文明。汉语拼音有助于学习中文,但却无法成为取代汉字的数码语言。


中华文明存续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存储和加工。


中国国土及民族能够统一,其表意而非表音的汉字,以及有庞大数据存储能力的造纸技术,可谓功不可没。


中华文明有统一的历史文学,这一点与欧洲、中东和南亚不同。……中国的文学一脉相承,不似欧洲那般七棱八瓣。


要了解中国,就要“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中国有其自身的优劣长短。


中国的战略目标从来都不是为了收编外族,因为中国太看重同质性。


人民共和国


中国若非大部分土地为集体所有,这几十年的发展变革和基础设施建设会困难许多。


香港必须经历土地改革。


……直接选举在中国不适用,因为中国太大也太多元。若采取一人一票制,选票自然会偏向于自家人、族人,以及本镇和本省的利益,不会投给外人。


儒家思想是孕育腐败的温床。


日本只能随行逐队,依从西方主张。显然,今日中国截然不同。


中美较量会持续多年,或许二三十年。


中国不能示弱,否则美国只会得寸进尺。


我希望中国保持谦逊,继续向他国学习。


中国越来越自信,行事作风或许也自然而然变得更像强国,但保持谦逊十分重要。……但凡中国的举措,都会遭到批评,而且仅仅根据狭窄浅薄的了解,这无益于西方。《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六十三卦都是有吉有凶,只有一卦皆吉无凶。那一卦便是“谦”。


两国对话时,美国需要尊重中国的观点。尊重的前提是了解,但了解也是目前缺失的东西。


只要中国不出现严重错误,美国若坚持现在的道路,最终会精疲力尽。


新加坡的华族特色


马来亚紧急状态将在历史上定性为种族分裂导致失败的民族主义斗争,而英国人恰恰利用种族裂痕来打击叛乱分子。许多年轻人为追求正义而牺牲。


李光耀事后说,砂拉越和沙巴州是英国人给马来西亚国父东姑的嫁妆,条件是吸纳新加坡。


二战后,……英国人普遍怀疑受华文教育的新加坡人,认为他们不是奉行共产主义就是拥护共产主义事业。


这段经历给整整一代新加坡华校毕业生留下了心灵创伤。我在从政不久的一次演讲中谈到华族文化。我说,我们不该奉行沙文主义。不出几日,……欧进福博士在演讲中公开批评我的言论,……我意识到自己触到他人痛处。


华文教育


南大不仅是高等学府,更是标志,是反殖民主义的政治符号。


李光耀呼吁南大改用英语教学,……许多人认为他的提案是出于政治动机,旨在排除异己。


对于整整一代受过华文教育的新加坡人而言,终结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令人痛心。许多人并不信服李光耀的论点,认为竞争环境歧视华校生,才导致入学率下降。但若新加坡当时不以英语为主要行政语言,便很难有今日的经济成就。


校门上原有的“南洋大学”几个字于1979年被抹除。我们广泛搜寻也不见踪影。后来得知,国家艺术理事会有人自作主张,坚持抹去校门上原有的字迹,重新题写,实在令人沮丧。在我看来,这是亵渎。


应当恢复南洋大学吗?应当。……一是恢复原名,因为有重要的延续传承意义。……有助于我们的社会自我和解。许多家庭曾经历新加坡建国初期的政治斗争,有些蒙受冤屈。这些人是否误入歧途,只能留待后世历史评判,但他们的动机是崇高的。


特选学校的华文教育水平无法满足新加坡未来的需要。……新加坡应当考虑将一所理工学院设为特选理工学院,将一所大学设为特选大学。……我们需要输送更多新加坡学生去中国深造。


南洋理工大学改为特选大学,再恢复南洋大学校名。不仅解决历史问题,也立足于未来。


1955年成立的南洋大学也是壮举,成就了独立的新加坡。为打造新加坡的未来,我们应该重塑南大精神。


我从政时,认识了林清祥的弟弟林清如。……2011年大选时,阿裕尼集选区的席位岌岌可危,我寻求他支持。他回答时有些沉痛,说因为曾经遭受的待遇而无法做到。后来,我准备竞选总统,他同意帮忙。我很感动。如果能与过去的左翼和解,新加坡社会会更美好,

更强大。


新加坡若想常存,……要承载华族特色以外的更多内涵。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必须体现我国在东南亚的地位。


新中关系


1989年6月天安门事件发生后不久,国际媒体大肆渲染,还将之歪曲为“大屠杀”。几年后,我才知道天安门广场其实没人遭杀害,坦克并未碾过广场前的抗议者,并且解放军镇压前,一些示威者已经付诸暴力行动。尽管如此,确实有数百名示威者被杀。台湾记者徐宗懋后颈中弹……到底谁开枪射杀,始终不得而知。


中国已将打造生态文明的目标写入宪法。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决心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史无前例的承诺,但许多国家尚未觉悟。


恩格斯说,自由在于认识自然规律。新加坡是小国,应对世界局势时,必依其所是而非其所愿。中国自成一格。认识自然所赋,发挥时就更自由;无知则自损。我举两个例子说明。


2009 年,新加坡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借给我一块柏林围墙残段,……陈列在我的选区勿洛蓄水池一端。……我们……建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为柏林墙揭幕,也标志冷战结束。


中国外交部对此感到震惊,……有位中国高级外交官威胁说,若活动纳入亚太经合组织议程,胡锦涛主席便不会来新加坡参会。


我的下属……担心我会失望。我马上回答说:“……取消吧!”李总理……为了安慰我,同意为柏林墙揭幕。


1997年前后,……中国未经事先协商就将一颗通信卫星送入轨道,而且就在新加坡预定的轨道旁边。……过了一段时间,中国控制了自己的信号传输,停止两方卫星相互干扰。有的时候,没有媒体宣传,处理问题可

更周全。


新中的经济文化联系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确信上海必然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城市。


朱榕基任上海市委书记时,希望新加坡参与浦东开发。……吴庆瑞心存疑虑,建议李光耀莫要参与。……选择浦东会将我们带上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不过我们当时对中国的快速发展缺乏认识。


我告诉下属,没有哪个国家的公民对贸易问题的理解比中国公民更深入了。


如果自由贸易协定出现不平衡,导致利益向中国倾斜,中国同意重新谈判。其他大国不会如此承诺。……几年后,龙永图告诉我说,朱基当时叮嘱他的官员,对亚细安有求必应。


爱国爱港


1982年,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思虑不周,提出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延长50年。据说,邓小平俯身往椅子旁边的痰盂吐痰,以此为回应。


天安门事件……许多香港人决定在1997年之前离开。


记得李光耀曾公开说过,新加坡对香港趁火打劫,收获会更大,但却短暂,而且是愚昧之举。香港如有需要,新加坡应该忧患共之。


我们总共签发了几十万份原则批准,但最后只有几万人来新加坡,其中一部分后来又回到香港。


我没想到有一天,我和妻子会在香港建立第二个家,每月往返新港两地。


1992年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意外胜出,……为奖励彭定康对大选的突出贡献,梅杰任命他为香港末任总督。


彭定康决定打政治牌,认为过渡到一国两制的过程过于顺利,不利于英国在世人眼中的自我意识。……他决定改弦更张。在英国统治香港的最后五年中,彭定康开始推动民主改革。


1992年,……李光耀当时便意识到彭定康的意图。记得他曾告诉内阁他的疑虑。……彭定康将来的举措会颠覆社会秩序。


同年稍晚,李光耀在香港大学一次演讲中公开批评彭定康的政策。坐在他旁边的彭定康看似镇定克制,其实怒火中烧,等到卸任后即猛烈抨击新加坡。


我在2011年败选后陷入尴尬境地。李光耀两次问我是否需要帮助,到淡马锡或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任职,但并未提出具体建议。竞选期间,李显龙曾明确说过,人民行动党候选人落选后没保障。


2011年大选前不久,郭鹤年又邀请我到香格里拉吃晚餐。相信一定有朋友告诉他我选情堪忧。……我以前没帮过他。


“圆钉总会找到圆孔”。我问郭鹤年希望我做些什么,这是他的答案。


香港土地和住房政策多年无解……在我看来,这种情况无比荒谬。


暴力得到广泛支持……即使有人被活活烧死,民众也会为肇事者找借口。……我们几个密友均确信有外国势力介入。


在这事件中,美国社交媒体张机设阱、赤舌烧城。


社交媒体被操纵,严重破坏了香港社会稳定。


英殖民统治时期避免香港人对中国产生感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周密设计。


一国两制在2047年之后将何去何从,答案昭然若揭。中国再无理由不将一国两制定为永久国策,因为这完全符合国家利益。


回归前,我为褚简宁主编的《香港1997:哈,再见》一书撰稿。我直言不讳,如此写道:


只要符合中国的利益,香港就能发挥作用。……其中一条便是香港绝对不可颠覆中国。……但如果港人代其美国友人拾起大棒,在香港特区谴责中国,很难想象中国会听之任之。


香港的创伤不会永不愈合。创伤终会痊愈。……许多离开的港人最终都会归巢。


我在后续的《凝思集》系列,将首先反思中国与梵蒂冈复杂但不断改善的关系。(哈哈,欲知后事,且看第二辑分解。)


作者为本刊编委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