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梁以明

南大戏剧会走过的路


文:梁以明


上世纪50年代,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华校受到诸多限制,无法正常发展。然而,另一方面,华文中小学得到华人社会的支持,却在夹缝中努力求生存,华校生数目日益增加。为了华校毕业生能继续深造,建立一所华文大学的需求便越来越高涨。


商人陈六使登高一呼,率先捐出500万元,他领导的福建会馆也捐出裕廊一大块地皮供兴建南洋大学。接着,学生义演、小贩义卖、三轮车夫义踏......社会各界纷纷作出响应。在新马两地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支持下,1956年3月15日,历尽艰辛险阻的南洋大学宣布开学。


六年演出15次


南大建立后,文、理、商学院陆续开班授课,学生的课外活动也积极开展,除了学生会,还有约30个学生团体先后成立,其中一个是戏剧会。


南大戏剧会成立于1957年6月6日。戏剧会自成立直至1963年被解散,每年都举行戏剧演出,地点包括维多利亚剧院、文化馆和文学院礼堂。据统计,在六年期间,大小演出共15次。显然,南大戏剧会也曾对新加坡的华语戏剧运动作出一定贡献。这里谨作几个小总结:


•演出《钗头凤》、《少年游》和《大团圆》等著名中国剧本,传扬中华文化。


•演出美国剧本《国王与面包》、日本剧本《婴儿杀戮》、印度剧本《第一个微波》和《邮局》,扩大本地观众的视野。


•演出新马作家的创作如《火》、《无灵的杯》、《打破镜子的女人》、《血腥

的人》和《潮来的故事》,大力推动本地创作。戏剧会1958年便发表《征求星马剧本创作启事》,并在戏剧会出版的刊物《戏剧研究》里,刊登了四个本地创作的剧本。


•戏剧会的演出得到中正戏剧研究会和康乐音乐研究会的协助,包括后台筹备工作及客串演出节目。


•南大戏剧会的演出,都获得同学与公众的大力支持。


1963年,南大戏剧会与其他许多学会一起被封,《戏剧研究》停止出版。


五个大型演出


这里再对南大戏剧会成立六年的主要演出做扼要介绍,如下:


1958年在维多利亚剧院演出魏于潜著的《钗头凤》:这是南大学生第一次为本校筹款举办的公众活动。戏剧会原本挑选的剧本是郭沫若的《棠棣之花》,因为不获批准,才改演《钗头凤》。演出委员会总务是李秉彝和蔡秀云。导演郭颜开、林锦雄和刘炳麟。主要演员有刘炳麟、胡南飞、林锦雄和李娜娜等。剧照拍摄黄克。舞台设计黄天能。


值得一书的是演出特刊所刊登的20多篇文章里,好多是针对新马戏剧活动的讨论,如刘仁心的《论星洲剧运的主流》、安国的《星华话剧运动之回顾》、王辛文的《过去的脚印与将来的旅途》。此外,马骏撰写的《新加坡的地方戏》也是一篇很有参考价值的力作。该刊编辑是:叶松英、王发祥、梁关飞、谭显灼和潘明智。


特刊广告近100个,来自马来半岛的笨珍、株巴辖、文律和吉兰丹的广告占了半数,吉兰丹商家便有30个。



《大团圆》剧照


1959年9月在文化馆演出三个独幕剧:其中罗大章创作的《血腥的人》由康乐音乐研究会客串,导演是林彤和黄玉凤。戏剧会自己负责的两个剧目,林晨创作的《打破镜子的女人》,由周清登和云昌浩导演;叶苔痕创作的《无灵的杯》,导演是许茂荣和叶秋菊。


1960年在维多利亚剧院演出印度剧本《第一个微波》:由于手上没有演出特刊也缺乏其他资料,无从评介,只知道是庆祝第一届大学周暨筹募学生楼基金的演出。


1962年4月在维多利亚剧院演出吴祖光著的《少年游》:这是庆祝第二届大学周暨筹募学生楼基金的演出。《少年游》经过上诉成功后才获批准,导演是鄞申与戏剧会的编导组。主要演员有黄芯、吴桂芳、林秋雪和陈平生等。


1963年8月在维多利亚剧院演出黄宗江著的《大团圆》:这也是为学生楼筹募基金的演出。导演是鄞申、陈诺夫、梁以明和吴桂芳。主要演员有方带弟、李崇姬、梁以明、黄延辉、林秋雪和吴桂芳等。这本演出特刊有一则南大11个学会和组织的贺词,贺词写道:反对钳制言论,反对迫害同学。这是南大戏剧会的最后一个演出。


出版四期《戏剧研究》


南大戏剧会除了排戏和演戏,也出版过四期的《戏剧研究》:


•1961年10月11日出版第一期,刊登了南大副校长庄竹林博士和文化部长拉惹勒南的序。南大戏剧会在出版前言里宣称,该刊得以出版是“戏剧界前辈,朋友们给我们的鼓励、鼎助和框导所致。”内容包含戏剧理论和批评,如米然的《评剧本〈一个有钱人家〉》,小龙的《谈《〈水乡吟〉》和李晓虹的《剧力万钧的〈清明前后〉》;两个本地创作是征雁的《潮来的时候》和王里的《临时抱佛脚》。


•1961年12月30日出版第二期,收集的文章,有方思的《一九六一年的剧坛动态》,陶熊的《有关剧评的几个问题》、吴坤光的《漫谈工人话剧》等理论文字。剧本则有罗大章著的《门庭》和念英著的《同居人家》。


《一九六一年的剧坛动态》提到,南大戏剧会曾于1961年10月至11月期间,主办一系列戏剧问题讲座:王秋田:“戏剧导演上的几个问题”;郑民威:“演员如何创造角色”;刘仁心:“如何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陈子权:“化妆理论及实践”;黄天能:“舞台设计的问题”;陈天雁:“业余演员演技上的偏差”;刘仁心:“著名剧作者评介”。


•1962年7月5日出版第三期,刊登的文章有李慕虹的《伟大的控诉——读契科夫四幕剧〈万尼亚舅舅〉》、杨彬的《岁寒知松柏——谈三幕剧〈岁寒图〉》、史阳的《提高我国剧本创作的思想艺术水平——评独幕剧〈新一代〉》,及依然的《评〈狂欢之夜〉的演出》。


•1962年9月12日出版第四期,刊登两篇集体讨论文章,题目是《我们对新加坡艺术剧场文艺晚会的意见》及《有关本邦表演艺术的若干问题》,参与讨论的几乎是同一批文艺工作者,他们是:晓流、原甸、忠扬、史阳、雷宇、黎岩、红燕、方皓、流鸣、阿刚和宋丹,再加上赵万菁。


此外,1963年5月25日出版的第二期油印版南大《会讯》(取代被禁的《大学论坛》),还在显著版位刊登了“戏剧会八月下旬演出四幕剧《大团圆》”的消息。


最后的两个多幕剧演出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1963年之后南大学生有两个戏剧演出。一是1966年10月在维多利亚剧院,为庆祝南大十周年,公演四幕历史剧阿英著的《碧血花》,导演是许智荣、宋和才与刘炳麟。主要演员有黄雪芳、戴德馨、许爱华、邢裕宽、林秋雪和王禄敬等。另一个演出在1969年9月,那是以南大剧团名义,在维多利亚剧院公演袁俊的五幕喜剧《小城故事》。特刊上披露,南大剧团第一届常委会的名誉团长是卢曜副校长和郑衍通主任。这次演出的导演是戴德馨、林秋雪与宋和才。主要演员有蓝鸿敏、许雅乐、林秋梦和吴启双等。


1980年南大与新大合并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南大不复存在。


作者曾担任南大戏剧会编导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