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雨石

大都会变奏曲·从大足石刻到三峡之巅


图1


如非第二次踏上重庆这片热土,还真不知道它是这么个大块头。上次友人老远开车过来接机,大热天在重庆市内吃麻辣火锅,汗流浃背,又匆匆赶回万州,长途跋涉,记忆犹新。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朋友的热情自不待言,难忘的是他画笔下的小三峡原貌(图1),又在他们夫妇俩的陪伴下,沿江游览当地大瀑布,走访云阳张飞庙,奉节白帝城,船游小三峡。还在重庆参观战时蒋介石指挥所,国民党军队溃退台湾前大批革命者遭杀害的渣滓洞集中营。那次飞重庆为访友,以为它原是四川的一个城市,抗战时期的陪都,三峡大坝建成后升格为直辖市,未必大得惊人。


重庆之大,有眼不识泰山


新冠疫情结束后第二次到访重庆,半是团游半自由行,到过大足、武隆、彭水,巫山、万县、三峡之巅、小三峡和小小三峡、体验长途列车的便利和高效,目睹重庆十年巨变,漫步在磁器口古镇和嘉陵江畔旧码头,雨中打伞挤在江边人群中,仰望动车从山边高楼穿过,让计程车在路边停下拍摄如同飞龙盘旋的五层立交桥,从40层高楼俯瞰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壮阔景象,游轮上陶醉在两岸灯火辉煌五光十色的夜重庆。如今恍然明白,上一次所到之处,只是重庆总面积8万平方公里的一小部分。这个庞然大物是什么个概念?它是中国三大直辖市, 北京、天津、上海面积总和近2.4倍,更是新加坡的一百多倍。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说,重庆大,大到不可思议。小则小气,大而无当,自古已然。重庆却不然。7月下旬开始重庆之旅,都说是跳进火炉,它却反常地多雨水,何况我们要去的地方,东面的大足,西边的武隆、彭水,离重庆市一百公里以上,北边巫山更在400公里之外,而长江在大重庆的流程,长达600公里,重庆这个大都会确是越走越远,越走越不一样,不知何处是尽头。如果把它的3200万人口考虑在内,简直成了一个省!重庆啊,你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繁华似锦,山高水长,大都会变奏曲。不仅地域大,旅游宝藏也多,只是之前交通不便,走的景点少了,有眼不识泰山!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


就说大足石刻吧,在大足县内,原本地处偏远,去者不多,但它毕竟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随着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大足石刻很快成了重庆名牌。它始建于唐代,繁荣于南宋,延续至明清,时代久远,石窟逾千造像五万余件,主要是佛像,堪称人类石窟艺术史的最后丰碑。我们看其中最主要的宝顶山摩崖造像。是南宋僧人,第四代佛教密宗传人赵智凤,前后投入70年时光建成的。山路迂回曲折,来到宝顶山上,迎面是一头巨兽,双目圆睁,昂首张望,气势不凡。那天大雨滂沱,雨水把人间和幻界隔开,那么近,又那么远。外面雨伞交错,里头风雨不侵。牧牛道场,六道轮回、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盘圣迹图、各种经变图像,栩栩如生,别有深意。石刻魅力不凡,一则数量庞大,赵智凤主持下的大佛湾长500米高15到30米,造像就有一万余件,许多是南宋精品。二则题材广泛,除传统佛教造像之外,还有儒道色彩的人物故事,其中以牛喻心,以牧人喻修行者,以长 30米的画面表现禅宗修行的级别和境界,其间的野趣(图 2)尤为难得。又如1007只手的千手观音造像,多而不杂,全身镀金,金碧辉煌,是他处见不到的。三则各类造像贴近生活,更本土化,如释迦涅盘圣迹图, 头朝东,下半身隐在岩层中,以中国画写意手法,凸显人物的上半身,尤其是安祥神态,让我想起曾在四川内江附近安岳石窟见过的另一尊卧佛,晚唐造像,头朝西,写实性强,袈裟皱褶细腻,说明民间造像因时而异,也有随性的一面。


图2


美如天仙,刚若坑桥


走出虚幻的世界,来到远离重庆市西南 200公里的武隆。两处景点,相距仅15公里。一个是婀娜多姿的仙女山,一个是惊险万分的天坑天桥。仙女山海拔 1600米至2000米,有 “东方瑞士”之称。且不说冬天雪景之美,即便是夏天,也毫无暑气,早晚寒意袭人, 全年平均气温11度左右。七月酷暑游大重庆的仙女山,第一个感觉是:惊艳!眼前山峦起伏,绿油油一片,蓝天白云,绿树成丛,远处黛绿色森林无边无际。温煦的阳光,如茵的草地,清新的空气,洁净的环境,快乐的人群,装点着早晨,令你陶醉,叫你忘情。“快,拍一张照!”你斜躺在地上。“还有,山坡下方那丛树,太美了,别忘了相机。”膝盖不好使,但还奋力快步走。“这里、那里、远景、近景、向光、背光”,哎呀呀,人在图画中,千万不要错过!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的恩赐,在当下,在眼前,在身边。人生所追求的,不就是赏心悦目。咦,蓦然四顾,仙女去了哪儿?其实,静观则仙女处处。告别众仙女,奔向三龙逞威的天坑。一个十分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天坑直径超过600米,周边是陡峭石壁,直插坑底,高度可达数百米。道路曲折,踩着数百级石阶,战战兢兢,徒步下坑。两旁巨石突兀,形状怪异,狰狞可怖。来到坑底,惊回首,落石狠藉,宛如走出地震区。当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唯一的外景便是在这里拍摄的,不久前,一场暴雨把摄影棚冲毁,至今仍残缺不全。天生三桥,仅第一个天龙桥和第二个青龙桥与天坑相连。两桥离地二三百米,桥身更长,游人行在坑底,环顾坑壁绿意盎然,仰望飞龙在天,气势恢宏。坑底观天,别有一番情趣。且行且赏,山壁高耸,岩层多变,险峻幽深。黑龙桥则上不见天,阴森诡异,如有黑龙藏身,令人心惊。两个天坑,三座天桥,三桥夹二坑,山体变化,无奇不有。愈往前走,景致愈奇。岩壁涓涓细流,如水帘垂挂,飞瀑直下,如珠落玉垂,泉水涌流成溪,天光云影,水声潺潺,游人如在梦境中。不远处又见一座神鹰天坑,山头状如巨鹰展翅,伺机高飞(图 3),给周遭增添无限活力。谁说石头没有生命呢?


图3、4


彭水,邂逅蚩尤和黄庭坚


武隆来到彭水,距离不远,时夜幕低垂,下榻的酒店对面,蚩尤九黎城灯火辉煌,流淌浓浓的苗族色彩(图4)。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命运多舛。先祖蚩尤被黄帝和炎帝联军击败后,苗人群龙无首,或融合,或迁徙,散布各处,唯有共同的悠久文化,像一条无形纽带,把他们连接在一起。全世界现有苗族约1200万,其中900多万分布在中国西南山区,勤劳而纯朴。新中国成立后,苗族的地位得到保障,而蚩尤九黎城的拔地而起,标志着长期被妖魔化的蚩尤,终于恢复了尊严,推祟为苗族的先祖和英雄,在九黎城内受到膜拜。九黎城建筑群依山而造,全为木结构,黑瓦飞檐,有标志性九黎宫、浮脚楼,是中国最大苗族传统建筑群,彭水也因此而知名。广场九黎书院前方矗立九黎图腾柱,汉白玉材料,高24米,雕刻苗族崇拜的鬼神一百多尊,十分罕见。我们遇到苗族女导游,乐观自信,口齿伶俐,对苗族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又是讲解,又是示范,让我们对苗族的历史、分布、迁徙、婚嫁、编织、服装、头饰、礼仪、歌舞,习俗,银器、生产等,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从她身上,我看到中国少数民族的光明前景。


当然,彭水不限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竟然邂逅心仪已久宋代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当然不是真迹,但都是他被贬居彭水4年期间(1095 - 1098)书写的,存世13件,一部分是刻拓本,分藏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北京、台北宫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处。黄庭坚书法出自苏门,但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书如其人,历代许多书法家,都以人品高尚为世人所称颂,黄庭坚亦不例外,逆境中仍以“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自励,书法更见筋骨,展出的书法拓片如《芳草飞花》对联、《出宫赋》、《笑黄看白》对联(图 5),为其晚年作品,尤见功底。


图5


夔门天下雄,三峡诗情深


结束团体游,开始自由行。我们一行4人,自乘动车前往大重庆东北400公里外的巫山,一则体验中国动车的高效和便利,二则重游小三峡,再转往万县会友,三则感受重庆之大。如今,外国人只要手机有微信和微信支付装置,在中国无往而不利,所谓一机在手走神州。远在数千里外的友人,可以通过护照号和实名制,为你订火车票、机票和酒店等,把相关的资料发到你的手机上,便是有效的“证件”。我们在重庆站上车,进站口需安检,二楼候车厅乘客如织,却秩序井然,出发前半小时开始检票,中国人扫瞄手机,外国人扫瞄护照即可通往月台,效率很高,开车准时。乘客对整套系统信心满满,不急不忙。我们登上列车,车厢宽敞,座位舒适,服务周到,两小时半后轻松抵达巫山站,下榻江山红叶酒店,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前方是园林,向着大宁河。江面辽阔,可通往小三峡,河对面众山绵延。清晨阳光照射,山体明暗分明,皱褶清晰,山峰薄雾缭绕,格外妖娆。这次我们意在登高望江,便雇了一部小车,从酒店后方盘山越岭,朝三峡之巅进发。车行约一个半小时,来到山脚的电坪站,对面山丘上一行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赤甲白盐俱刺天,

闾阎缭绕接山巅。


赤甲白盐该是山的名字,但它们在哪里呢?乘电坪车上山,一路上群山掩映,大江忽隐忽现。到达三峡之巅,眼前豁然一亮。一面大鼓,一道大门,门额标识 “乐正后夔” 四个篆字,门内有四望乐坛和后夔人像浮雕。


图6


《文选 • 张衡》、《尚书》、《吕氏春秋》都提到后夔或夔,说他是禹任命掌管音乐的臣子,上古音乐的鼻祖,成了人们寻根的对象。沿着山道前行,来到一座山头,那里已挤满了人。打听一下,才知道我们所站的地方,正是白盐山,对面是赤甲山,两岸绝壁相对,状如两扇大门,故称“夔门”。构成鼎鼎有名的长江第一峡瞿塘峡。因三峡库区蓄水,上涨一百七八十米,虽有水力发电之便和防范洪灾之能,却不见杜甫笔下赤甲白盐两山高耸入云(俱刺于天)的壮观景象,更因山边居民已全数迁徙,他当年描绘民居盘桓而上的情景已不复存在。杜甫《登高》名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滚滚长江,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迅猛激流,也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是“高山出平湖”的截然不同景象。立在三峡之巅,极目远望,饱满的长江水如宛延的巨蟒,从诗城奉节(夔州)和白帝城向东穿过瞿塘峡,萦绕在众山之间,只有“夔门天下雄” 的壮丽场景,千年不变(图6)。杜甫半生漂泊,晚年在诗城奉节停留两年间,写下430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占了他一生全部诗歌创作的三分之一。这次选择上三峡之巅,认识之前不曾留意的难字“夔”,可指“后夔”,即上古音乐大师,可指“ 夔州”,即诗城奉节,也可指 “夔门”,即我们站立的瞿塘峡入口处。在观赏“夔门天下雄”的胜景之余,对唐代宋诗人李白、杜甫、陈子昂、白居易、刘禹锡、王维、孟郊、苏式、陆游等曾钟情于夔州并留下传世三峡诗篇,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始料未及的,虽达不到“穷天地,通古今”,却收获满满的旅行乐趣!


作者为特约撰稿人

Comentario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