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谢裕民

小刀会两年后再起事——东南亚华人首次回应满清政权(下)

文:谢裕民


1851年初,新加坡英籍华人陈庆真因在厦门成立小刀会被清廷逮捕,经英国驻厦门领事馆交涉后被“释放”。犯人移交时,发现已被拷打至死。


英国时任香港总督兼驻华全权公使文咸,查悉陈庆真确涉小刀会,衡量若袒护将自食其果,无意扩大事端。


英国政府决意息事宁人,不再为此事向中国施压。厦门清政府则继续缉拿小刀会,平息骚乱。


围绕陈庆真身世的争辩


整个事件中,除了如何辨别在中国的英属华人,双方的争议还在,中国人生长在英国属地,来到中国究竟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


文咸接到徐广缙的照会后回信,内容仍环绕在陈庆真的身份上,虽再三重复,却提供新资料:

陈庆真原在新加坡出生,其母并非华女......陈庆真自幼在新加坡就学,能讲英语又能写英文。

徐广缙则是另一种说法:


查陈庆真被获,系因该处绅耆密禀,共见共闻,何能欺瞒。且据供认创立小刀会,实系同安县店前村人,父母俱在,兄弟八人,并非生长外国。


两人或两国又为自己的利益,提供落差极大的资料。比较可靠的是:


陈庆真为同安县店前村人,父母俱在。陈庆真在新加坡出生,自幼在新加坡就学,能讲英语写英文。他创立小刀会。


清道光年间厦门地图


但是,对后来的查阅者而言,陈家仍有许多基本问题未解:


•“父母俱在”:陈家的父亲“在”而没露面。“在”是徐广缙说的,极可能在福建,但儿子被捕,父亲却一直未出现于中英两国的资料里,中英两国也没进一步提到这名家长。


•“其母并非华女”:文咸所言。难道吕上怜或郑柔德其中一人“非华女”,或陈家兄弟还有一个“非华女”的妈妈在新加坡,陈庆真为这“非华女”妈妈所生?


•“兄弟八人”:吕上怜墓碑刻着七个儿子的名字,加上漏去的陈庆生和已先她去世而未列入的陈庆真是九人。但是,陈庆生为陈家兄弟与“兄弟八人”却都是中方提供的,除非中方没有陈家第九个孩子出生的情报。


文咸对徐广缙的照会态度强硬,并说:“已调一艘火轮船前赴厦门,目前在中国海面泊驻的英国兵船也不少,该处如再发生类似本案的违约暴行,将立即调集大批兵船前赴厦门。”火轮船既蒸汽船,是人类告别风帆船后,最先进的战船。


文咸的强势预告肌肉秀只是口惠,“如再发生”潜台词是“已发生的不加追究”。陈庆真事件发展至此,已是尾声,再扯下去,是没有意义的“口水战”。文咸无意将此案扩大成半世纪前义和团杀害英国传教士的事件,毕竟,陈庆真不是英国人,而且文咸知道,陈庆真确是小刀会成员。文咸是第四任(1836-1843)海峡殖民地总督,曾在新加坡生活,知道袒护新加坡天地会将自食其果;何况这一年(1851),新加坡华人秘密会社因反天主教华人引起暴乱,造成27个种植园被毁,500多名华人教徒被杀。


徐广缙则继续重复申辩:“既联和好,须讲情理,彼此约束商民,邻宜日敦,则贸易日旺......贵公使其熟思之!”这已是“口水战”,大家已经讲到无话可说。


英国政府也认为没必要为此案向中国施压,在同年9月30日训令文咸遵照执行。


厦门清政府则继续缉拿小刀会,平息骚乱。海外华人第一次回应满清政权的行动匆匆落幕,陈庆真成了日后人们谈起小刀会搜索的名字。


两年后小刀会起事


两年后证明文咸的判断正确。


1853年,英属新加坡华人再次于同安发起小刀会反清运动。小刀会成员江源两年前在清政府追缉小刀会时,逃亡新加坡,一年后重返家乡福建海澄,与弟弟江发再组小刀会,发给党人洋小刀。


这一年,同安县地主黄得美(也作黄德美)在龙溪县出租的田地,因海水侵田,不向佃户收租,地方政府却逼他缴税,黄得美被逼急,连同以贩卖牛皮为业的黄位一起加入小刀会。《马巷厅志》载,黄位为黄得美族叔。





江源兄弟势力日渐扩大,被海澄政府盯梢,逮捕并处死。黄得美为报复,于1853年5月13日深夜攻占海澄。17日拿下漳州府后,黄得美被推为大统领,黄位则封“汉大明统兵大元帅”;小刀会在这里建立政权,与闽中红钱会的林俊(也作林万青)、台湾天地会的林恭,同用“天德”年号。小刀会胜利的消息,鼓舞上海小刀会首领刘丽川起事,并占领上海。


此时,英国驻厦门领事馆由副领事贝克豪斯(John Backhouse)代理。海澄出了海即刻可到厦门,贝克豪斯估计小刀会随时攻厦门。18日,小刀会取下厦门,清官员全逃走。在厦门,英国领事馆升起国旗,表示中立。贝克豪斯向驻华全权公使文咸报告,小刀会约一万人,纪律良好,未毁民房与财务,并愿意派人驻守各洋行与使馆,贝克豪斯以已有足够武力自卫,未予接受。报告提到,厦门小刀会决策层由六人组成,三人为英属新加坡华人,成员中有不少新加坡华人。


在这期间,黄位的名衔先换成“汉大明统兵征夏大元帅”,再换成“汉大明皇帝勒授平闽统兵大元帅”。


5月22日,文咸乘坐英国火轮船赫米斯号(Steamer Hermes)经厦门。


他判断清军将于短期内收复厦门。英国另一艘火轮船响尾蛇号(Steamer Rattler)两天后驶入厦门港,加上小刀会答应保护外国人安全,文咸两天后返港。


小刀会错失时机,未乘文咸在厦门与英国谈判,争取英国支持。


占领厦门期间,小刀会除了通缉厦门官员,不断安抚市民,展示其领导能力,地方暂时平静。



黄志信


6月9日,福建水师由海滩登陆,与小刀会激战,为小刀会击退。福建水师第二天向贝克豪斯求助,再过一天,又有地方官员向英使馆求助。由于照会通过英商,贝克豪斯收到照会时,秘使已离去,贝克豪斯便搁置不复,维持中立。


小刀会占领厦门的消息6月10日——福建水师向贝克豪斯求助同一天——才传到北京,朝廷要几名在籍和邻近省份官员到福建,协助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王懿德;打仗所需的钱则要广东协解饷银20万两。


7月4日,清军开始反攻,双方随即交战,7月7日,福建水师也开始攻打小刀会,但经过半个月后,厦门仍屡攻不克。


8月1日,小刀会开始征收海关税。贝克豪斯报告,主要针对中国船只,外国商船不干扰,他判断“可能有许多新加坡华人加入小刀会”。贝克豪斯也告诉文咸,厦门城内秩序良好,街上虽拥挤,武装人员群集,外国人走在路上,没受侮辱。


文咸不以为然,8月20日告知贝克豪斯向黄得美作口头通知,英国保持中立,因此,只承认北京派任的厦门官员,决不承认其他势力。贝克豪斯要通译马理生赴黄得美阵营转告。黄得美表示明了英国的立场。难得英国主动开口,小刀会却没有尝试争取英国的支持。


厦门局势未定,英国驻厦门领事在10月14日改由罗伯逊(D.B.Robertson)出任。


清军自6月份开始,半年来与小刀会的拉锯战来回五次,终于11月3日在水陆夹攻下占上风,清军也知会罗伯逊,将在数日内夺回厦门。罗伯逊经评估,两天后离开领 事馆,转到赫米斯号战船观察形势。


清军以陆军包围厦门城,并烧毁郊区,海军以大炮轰击城内,城内小刀会亦积极抵抗。但到了11月11日黎明,小刀会士兵纷纷乘船离开。罗伯逊担心乱军扰民再进城去,城内慌乱,清军在街上抓人。到了早上10时,厦门已为清军控制,并开始血洗厦门,将抓到的人集中在码头与防浪堤上,不分老幼,成群砍杀,结束半年的小刀会之乱。


小刀会领袖黄得美逃回同安县,为当地绅耆告知官府,被捕后连同家人一起处死,黄得美首级挂于城门上示众。时年38。


逃亡的小刀会成员中,吴文坤与许荣科等人开着两艘5月间抢来的厦门商船,驾驶至新加坡,为新加坡英殖民地政府扣留,交由振成与丰兴两商号看管,以待原船主认领。振成号为陈笃生之长子,19世纪新加坡殷商陈金钟所有;丰兴号船主则为19世纪本地另一殷商陈金声与人合资的船运公司。


黄位则在11月11日率领一小队战船冲出重围,过后转战海上,于1854年攻打台北、基隆;第二年再攻打厦门,台湾淡水、基隆,广东澄海,香港、澳门等。1858年三攻基隆,无功而返。至此,黄位深感大势已去,解散会众,让他们转往东南亚、台湾与香港等地。黄位则先到越南,再转渡印尼。


小刀会领袖流亡南洋


小刀会故事进入南洋篇。


黄位到印尼后,居于三宝垄,以小买卖为生。不久,三个儿子黄信卓、黄卓丕、黄志信(有说黄志信是侄儿)到三宝垄会合。


南洋毕竟不是久居之地。同治年间(1862-1874),黄位将黄志信(1835-1907)留在三宝垄,自己化名“黄青云”,与大儿子潜回集美灌口李林村,过着埋名隐姓的生活,至1877年逝世。


黄位化名黄青云与妻子合葬之墓


黄志信在三宝垄十年后,于1863年创立“建源栈”,主要在爪哇与中国间经营土产与特产,日后与印尼荷兰殖民地政府签约,经营当铺、鸦片与大米等行业,很快成为爪哇主要华人商行,黄志信亦顺理成章地担任三宝垄华人甲必丹。


1890年,黄志信将建源公司交给二儿子黄仲涵(1866-1924)。黄仲涵发扬光大,包揽印尼的制糖、橡胶、航运、金融等行业,为东南亚巨富。他也捐建新加坡华侨中学与道南学校。


黄仲涵,号称印尼糖王,是黄志信之子。


黄仲涵在1920年离开三宝垄,定居新加坡,以逃避荷兰殖民地政府的遗产继承法和税制。


1924年,黄仲涵在新加坡逝世,终年59岁,遗体葬三宝垄。黄仲涵有个绰号“两亿富豪”,源于他逝世时身家两亿荷兰盾。


新加坡荷兰村附近有一条路以黄仲涵命名——黄仲涵园(OeiTiongHamPark),可见当时黄仲涵在新加坡的地位与关系。


Oei Tiong Ham Park 路牌


黄仲涵的其中一个女儿黄蕙兰后来嫁与民国外交家顾维钧为第三任妻子。


1961年,印尼政府没收黄仲涵家族在印尼的资产并将其国有化。


淹没的故事待挖掘


160年前的故事已湮没于绵延不绝,缠杂交织的热带雨林,或深藏华宇广厦密布,尘嚣纷扰的都市地下,小刀会南洋篇更多故事待挖掘,或有属你家祖辈的篇章。


那年代,年轻人接受学府基础教育的时间短,很早就投入社会,社会历练与经验丰富,很多人在青年时期便有一番作为;陈笃生到新加坡谋生才21岁,陈庆真去世时22岁,黄志信到印尼时20岁,黄仲涵24岁继承父亲的事业。


那年代,中国东南部沿海与东南亚“四海一家”,华人流动性强。主要是从中国流向东南亚,对中国沿海一带人民而言,天高皇帝远,东南亚比北京更接近他们,是他们的后院,只要家乡待不下,都选择到东南亚。


现代新加坡的第一代年轻人以“小刀会”的名义,第一次参与中国重大的历史事件,甚至企图改写中国历史。此后,东南亚华人一直都参与中国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历史现场的孙中山便说,“华侨人乃革命之母”。相对的,这些事件也一直影响东南亚,要东南亚华人选边站,并决定他们的历史地位。


东南亚摆脱不了中国,中国亦不可缺少东南亚。


作者为本地作家,报章副刊编辑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