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谢裕民

小刀会和陈庆真

东南亚华人首次回应满清政权(上)


文:谢裕民


海外华人首次回应满清政权


1851年(道光三十年)1月3日,福建厦门官员于黎明时分逮捕怡和洋行员工陈庆真。


英国驻厦门领事馆知悉后,立即与当地官员交涉,因为陈庆真是新加坡英籍华人。英国的干预没有预期的效果,陈庆真被“释放”时,已被拷打至死,结束22岁的生命。


英国驻厦门领事馆


当时传教士创办的英文月刊《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报道,陈庆真与贩卖鸦片的天地会成员接触被捕。新闻显然避重就轻,没报道事件真相。


陈庆真其实是清末民间秘密会社小刀会在厦门的创始人,成员中不乏海外华人。陈庆真被捕引发后续的中英外交纠纷,英国一度在厦门海上加强军力,秀肌肉施压。


厦门的小刀会不因陈庆真去世而终结,两年后再在厦门起事,其领袖部分是新加坡英籍华人。


参与小刀会的新加坡英籍华人,都是现代新加坡的第一代年轻人、第二代中国移民,新加坡天地会成员,不曾遭受满清政权迫害或追杀。


离开中国的华人参与会社,不一定是不良分子或反社会(不良分子或反社会端看谁来定义),更多是组织带来的认同、助益与安全感;特别是在外族统治下,“反清复明”更具正当性。当然,反清分子不乏不法之徒,甚至借起义之名为非作歹。所以,新加坡华民护卫司(Chinese Protectorate)毕麒麟(Pickering)在其报告《华人秘密会社》中坦然指出:“在海峡殖民地,秘密会社事实上属于友善组织,不带政治意图。但是,由于中国人的天性,帮会内存在一群无法无天之徒。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秘密会社是危险的。”


1943年洋人绘制的厦门城(右侧)与厦门港景象


鸦片战争后,清朝积弱突显,在西方殖民地成长的海外华人,眼看祖国在外族统治下日渐式微,气馁、焦虑、羞耻,进而藐视清朝统治者,萌生赶走蒙昧的满清,恢复汉人统治的想法,进而组织推翻中国现有政府的团伙,这些人不尽是天地会成员。一些新加坡英籍华人则在往来新加坡与中国时,遭遇当地政府迫害,引起不满;加之南方社会氛围——太平天国之乱影响,愤而发动或加入反清运动。


这是满人入关200年后,离散海外的中国人重新回返祖国,准备驱走满人。这是海外华人第一次回应满清政权。


这只是海外华人的第一波行动,残阳中的帝国并没有这个意识。


清政府为了断绝海外叛国分子,一向施行海禁政策,在不平等条约下被逼打开门户,自不满“挟洋自重”的海外华人。他们认为,海外中国人仍是中国人,归中国统管。因此,陈庆真的英国籍身份仍保不了他。


陈家一门及厦门官非


陈庆真祖籍福建同安厦门禾山,1829年生于新加坡,距离莱佛士登陆只十年,是现代新加坡第一代年轻人。他与四个哥哥——庆生、庆朝、庆喜、庆星都是小刀会成员。


陈庆真的母亲吕上怜的墓碑于2017年在武吉布朗坟场发现。吕上怜1856年逝世,碑上列有七个儿子的名字,分别为庆喜、庆朝、庆星、庆春、庆云(?-1877)、庆和与庆寿。陈庆真比母亲早逝,碑上没有他的名字;碑上也没有陈庆生的名字。

吕上怜墓


陈家兄弟还有另一个母亲郑柔德,她的墓碑也在武吉布朗坟场。郑柔德1862年去世,碑上列有五个儿子的名字,分别是庆喜、庆星、庆和、庆云与庆寿,其他三人——庆生、庆朝、庆真的名字都不在碑上。

郑柔德墓


陈家兄弟最早从事木材业,陈庆云后来经营鸦片,在武吉巴梳拥有土地,也是保赤宫陈氏宗祠负责人;陈庆和则是米商。


陈庆真曾与同县的暹罗华侨王泉合资,在泰国与广东之间从事贸易,因亏本,1845年回厦门老家。英国驻厦门领事馆1843年设立,陈庆真1849年7月12日向领事馆登记,取得英国属民身份,不久受雇于英国领事馆翻译官马理生(Martin Morrison)处为司事,第二年4月由马理生推荐,到从事鸦片生意的英国公司怡和洋行当书记。


英国驻厦门领事馆成立两年后,向领事馆注册的英属华民只有27人。领事莱顿(T.H.Layton)当然知道有人利用身份从事其他活动。


在厦门的陈家兄弟,与英国领事馆一直有交集。先是陈庆星在领事馆担任通译;另外,据莱顿的报告,1848年陈庆喜在厦门因一家米店欺客发生纠纷,挟持店主开船至他乡,导致地方不安纷纷关店,要求英领事馆介入。陈庆喜被传至英领事馆后,态度不佳并侮辱证人。最后莱顿裁定,陈庆喜监禁两个月,罚五洋元。陈庆喜表示愿回新加坡,三年内不再来厦门。领事同意,在陈庆喜坐牢40天后,将其遣返新加坡,但其妻仍留在厦门,主要是莱顿发现,陈庆喜为天地会成员,而且是陈庆星兄长。


陈庆真之死和小刀会


1850年是多事而重要的一年,中国南方乱局从这个夏天开始。


这一年夏天,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会众到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编成军制,年底,太平军开始与清军作战。


同年7月,陈庆真在厦门成立小刀会,几乎与他登记为英属华人同时间。小刀会发起人共12名,当中有不少海外华人。这是“小刀会”第三次被用为反清运动名称,1742年(乾隆七年)福建漳浦县已发现有小刀会活动,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台湾的郑光彩亦在凤山县成立小刀会。


也在这一年夏天,英国驻厦门领事莱顿去世,改由苏理文(G.G.Sullivan)继任。


这一年冬天,管辖兴化府、泉州府和永春直隶州的“兴泉永道”道台(省派往府的正四品监察官),由原广西南宁知府张熙宇出任。张熙宇之前曾在广东任职,熟悉与洋人交涉之道。他赴任途中,得知同安和海澄交界处有小刀会聚众扰民,派人侦查。


张熙宇于1850月12月28日到任,六天后便逮捕陈庆真与另两名英属华人李芳圃和周德及。据张熙宇给上级——兼署闽浙总督徐继的报告,经过严刑拷打,陈庆真承认与王泉共谋创立小刀会;李芳圃和周德及也承认是小刀会成员。


怡和洋行驻厦门代表麦穆德(Robert McMurde)接到消息后,报告英国领事苏理文,接着是英国领事馆与兴泉永道的连串交涉,交涉人包括陈庆真前上司马理生。最后,张熙宇“恐伤和气”,答应交人。


兴泉永道轿夫在傍晚六时半左右将陈庆真送至英国驻厦门领事馆便落跑。这时,陈庆真身体已冰冷,检查后发现腿与脚踝等部位有严重伤痕,死亡超过一小时。


对刚上任的苏理文而言,清政府已违反1842年与英国签署的《南京条约》,且羞辱英国王权,当晚便向兴泉永道道台抗议,同时报告上级——香港总督兼驻华全权公使文咸(George Bonham)。


香港总督兼驻华全权公使文咸(George Bonham),他也是第四任(1836 - 1843)海峡殖民地总督


第二天,苏理文知道李芳圃和周德及也是英属新加坡人后,要求立即释放二人。张熙宇无条件释放李芳圃和周德及,并回苏理文的照会:“此案关系重大,自应禀明两国大臣批示遵办。”显然,逮捕行动中张熙宇属主动,充分准备,按计划将球踢给上级徐继,地方政府持续逮捕小刀会成员。徐继则继续往上禀报两广总督徐广缙,要求英国驻华公使查办。


陈庆真的两个洋老板此时成了证人,他们都正面——也只能正面——评价陈庆真。马理生说:“陈庆真无不良行为,平日都在家中,不见与无赖之辈来往。”怡和洋行的麦穆德则说:“陈庆真工作勤劳,是同辈学习的对象。”


马理生应该真的欣赏陈庆真,否则不会推荐予怡和洋行。但是,无论马理生、麦穆德或其他英国官员,以及清朝官员的言论或报告,都或为个人或为国家,提供有利自己的资料,真假都不重要。


领事馆调查时发现,馆内的陈庆星也是小刀会重要成员,立即将他解雇并令离开厦门。苏理文在给文咸的报告说,陈庆真在严刑拷打下的供词不能接受,但海峡殖民地华人普遍加入天地会,难保陈庆真不是成员。


但是,英方依据证人宁可相信陈庆真不是小刀会首领。而且,厦门政府可能捉不到陈庆真的哥哥陈庆星,以陈庆真替代,这种事中国政府常干。苏理文呼吁文咸,向中国政府要求赔偿,并惩处厦门官员。苏理文也希望在福州附近的英国战舰“海龙”号(HMS Serpent)开回厦门,增加英国在厦门的势力。


文咸先回苏理文的报告,要他备一份在厦门的英属华人名单给厦门政府,不让厦门政府有借口乱杀人。文咸同时提出一个很奇怪的要求,要苏理文考虑让英属华人“一律穿戴某种衣冠,以示与当地一般华民有别”。文咸接着再照会两广总督徐广缙,要求惩办违反《南京条约》的厦门官员。在报告英国政府时,文咸指出,许多海峡殖民地华人都加入会党,破坏法律予以的保护,陈庆真可能是会党分子,并重提苏理文的观点,中国政府也可能以陈庆真替代陈庆星。


苏理文接到文咸的训令后,不苟同“英属华人一律穿戴某种衣冠”,但提供60名旅居厦门的英属新加坡人的名字给清政府,包括陈庆生、陈庆朝、陈庆喜。这名单极有问题,张熙宇因此回苏理文:“陈庆生及陈庆喜二人,都是小刀会首犯陈庆真的胞兄。”张熙宇并列出几个名字,不客气地说:“原名单将会匪列为英国属民,实乃纳污藏垢并予包庇。事关条约,乃录同原照会及名单禀请福建巡抚徐继咨会钦差大臣徐广缙,转为照会英使查照,以免日后争执。”


张熙宇也从名单中获另一有利据点:“现在贵领事开列人名,皆系中国衣冠,并未留发,且住居中国村社,断难作为英国人民。”


张熙宇仍保持同样强硬的立场。不过,张熙宇此次回信的衔头是“甘肃按察使福建兴泉永道”,日期为1851年2月23日,是升调赴甘肃前回复的,张熙宇的兴泉永道只当了58天。清政府必须尽快解决厦门的问题,因为广西的洪秀全已在1月11日发动起事。所以升调张熙宇,让英国人赢得面子,清政府则坚持立场,赢得里子。


作者为本地作家,报章副刊编辑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