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卢丽珊

戈尔巴乔夫死亡的警世之音



一个人物的死亡,留给后世多面和无尽的解读。


今年8月30日,广泛被西方视为结束冷战的前苏联唯一总统和最后一个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享年91岁离世。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仅仅六年,1991年圣诞节辞职,次日苏联宣布解体,结束长达70年的社会主义体验。


在任期间,他大力提倡改革和开放两大政策,大大加快改革的步伐以及建立与西方世界的对话,然而改革如狂潮般打击苏联自身的根基最终导致解体。1990年,他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在西方他被视为时代的英雄,结束东西方的冷战对峙以及核武的威胁,率先保障了欧洲和世界的和平;在俄罗斯国内,他被视为苏联“如此伟大国度”的终结者而饱受骂名三十多年,他一死又再度掀起对其定位的激烈讨论。


俄乌战争今年2月24日开打以来,到他离世依然战情诡谲,斯拉夫世界情绪化的言论顺理成章将战争归类为苏联解体后残留的区域和领土问题,总之一并算到他当时领导无能的头上。


尽管评论界将他生动地喻为“最成功的失败者”,西方也始终一面倒地歌功颂德,到底戈尔巴乔夫又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的功绩和过往?从苏联解体后的余生,他写了几次的回忆录,关于他的学术类和专题书更是无数,探讨到底苏联是劫数难逃,还是他的角色占重要推动力量,以及苏联可有另类的命运?


在世期间,戈尔巴乔夫毫不讳言自己的过失,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他始终捍卫改革的正当性。2021年8月,他接受俄罗斯非官方媒体国际文传电讯社(Interfax)访问,当时他刚在国内政治期刊《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发表长达41页的长文,标题是《认识改革,捍卫新思想》,这极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回顾自己的政治生涯。


戈尔巴乔夫总结“如果从头再来,我会以很不同的方式进行”。他回顾上台进行改革的必要,当时国家已经被过高的国防预算拖垮(有时候高达30%),经济停止发展,民不聊生。大部分的人都清楚不能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人心思变,目标很清楚,可是要怎么变却是未知。他设定的改革目标是让人们得到自由和尊严,与过去的专制(和后来的极权)时代彻底告别,企图进入一个崭新的未来。然而他最终得到来自西方的荣耀,却在自己家园不被待见。


他不止一次谈论自己的“错误”。其中三大致命错误之一是太迟对共产党进行改革,导致扯改革后腿的力量来自党内,也承认自己对此缺乏决断力。第二个错误是改革苏联体制,当时可能有必要去中央化管制。第三个错误是没有及时削减国防预算,对阿富汗战事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投入太大,导致生产链停滞,民生问题严峻。


阅读戈尔巴乔夫的文字,总在字里行间看到他从人文主义去看待国家的挑战,强调人的价值和崇高的自由核心理想,似乎复杂的经济问题通过让人们得到自由就得以解决,满满的理想主义精神,奈何他不是理论家、不是学者,而是身处险境的政治家。也许到后来,他才体认到政治家必须先建立强大国家机器和体制去支撑改革和开放理想,才能落实心向往之的改革目标。对于往后国家进行的改革进程和先后秩序,苏联解体前因后果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也具备一定的参照价值。


对于改革取得的成就,戈尔巴乔夫表示他令世界少了一些核武,更安全一些,也让国家摆脱思想的禁锢,首次让各个领域得以享受自由的空气,尤其是社会和政治层面,这包括改革选举制度、让艺术、文学自由发展和表达。


从个人而言,戈尔巴乔夫对我也寓意深重。他上台那年我上中学三年级,打小对神秘苏联怀有先天好奇心,我从各种书籍上下求索极为有限的信息。戈尔巴乔夫的到来让冷战铁幕下的世界忽然如沐春风,放松戒备,让我们有望解除思想桎梏,迎向世界和平的鲜艳虹彩和希望。


而最重要的变化是我的小世界忽然铺天盖地,信手拈来就是他周游世界的新闻和深度报道,他头顶胎记与世界领导人笑脸握手的照片连番上演,简直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政治天王巨星。他——不但敲开通往西方的大门,也同时打开世界最大国家苏联的深幽大门,让我们真实看到、听到、理解,甚至拜访它。


1992年,我因在入学考试写戈尔巴乔夫(题目:《我最敬爱的人物》)顺利进入台湾的辅仁大学,还选修两年的俄国史。二十年后的2012年,移居俄罗斯以努力学来的俄语写信给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希望采访到他;然而基金会并没理会我。又过了十年,戈尔巴乔夫谢幕凡尘,我尚人间半途继续思考理想主义的重量和陷阱、荣耀和幻灭,个人和世界该如何前进、挪移和修正。


未来世界继续演变,矛盾持续碰撞,不变的是戈尔巴乔夫曾信仰的世界和平理想、对自由核心价值的肯定、对区域安全与和谐带来的真实成就。当然,他亦留给后世亟待解读和解决的艰险局面和挑战。再推前十年,甚至眼前可能失去和平的顷刻,亦不允许我们忽视戈尔巴乔夫留下的思想遗产以及政治“错误”带来的启示。


所谓结束冷战的过去三十年并没有让俄罗斯变得更接近西方,变得更“正常化”;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和方兴未艾的俄乌战争,使东西方世界的矛盾再度浮现和尖锐化。顷刻点燃核战的危机又似乎重临眼前,对于苏联解体的脉络、成因和“地缘政治灾难”般持续不断的影响力也就更不容轻忽。


作者为特约撰稿人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