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沈国明

战前新马剧运的互动


文:沈国明


根据已故文史学家方修先生的研究,马华戏剧(话剧)萌芽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今年(2019年)恰逢马华话剧诞辰100周年。马来西亚民间戏剧组织“心向太阳剧坊”,联合马来西亚各华社团体推动“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并组织了史料搜集小组走遍国内各大城小镇进行田野调查,更远赴邻国新加坡和泰国收集戏剧史料。


一行人肩负重任,抢救一批又一批的话剧剧本、书信、演出特刊、剪报,收集剧团的徽章和采集前辈的口述历史,收获颇丰。这些珍贵的史料,有些匿藏在天花板上、有些放置在脏乱不堪的储藏室里,而有些文献甚至是打包了丢弃在垃圾堆里的。不仅如此,让我们更震撼的是,有一回在我们到访目的地的数小时前,史料尽然被无情的火神带走了,一批手抄剧本顿时化为灰烬。抢救史料,刻不容缓。


若说起战前马来亚的戏剧运动,那必然涵盖新加坡。马来亚是由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组成。其中,海峡殖民地包括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新加坡当时是重要的商港,许多歌舞团、剧团等,大部分先抵达新加坡于此开始演出,再走遍马来亚进行巡演。


境外与新马两地的革命剧团,推动马华剧运发展


战前,有不少境外与本土剧团在新马两地巡回演出。清末时期,孙中山先生为了在南洋宣传革命思想,非常重视演剧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当时来自中国“振天声班”的巡演,在马来亚地区获得良好的反应。该剧团在芙蓉、吉隆坡、巴生、太平、霸罗(怡保)、金宝、务边、庇能(槟城)等地演出。新加坡“星洲书报社”还曾赐予一句“过化存神”的美誉,意指戏剧在新马两地扮演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与角色。


1907年3月,孙中山自日本重抵新加坡,在晚晴园与同盟会会员合影。二排左1是林航苇。林航苇发起成立的“民铎社”,1910年6月19日至22日,在柔佛州黄福戏院为柔佛广肇会馆建设方便留医院演剧筹款。(图片取自李平主编《孙中山》,九州出版社,2006年)


孙中山先生在1909年3月8日,致缅甸仰光同盟会分会长庄银安的公文中提到:“......(振天声班)乃到芙蓉埠之后,同志大为欢迎,其所演之戏本亦为见所未见。各埠从此争相欢迎,留演至今,尚在太平、霹雳各处开台,仍未到庇宁。到庇宁之后,则必出星加坡......”随后,爱班、民铎剧社、槟城警世班、怡保的霹雳福利剧团、吉隆坡振武社等相继成立,共同推动剧运的发展,新马戏剧运动一时活跃起来。


心向太阳剧坊成员相信史料尚存在民间,到访吉隆坡尊孔学校收集史料。左起孙天祥、欧阳敬文和沈国明。


1910年3月19和20日,民铎剧社在新加坡牛车水的梨春园,演出文明戏《毒中毒》和《梦后钟》,并且由创办人林航苇亲自担任导演。同年4月份,民铎剧社离开新加坡岛,北上到马六甲演出新剧。接下来,更马不停蹄地在柔佛州的黄福戏院演出一系列排演的新剧,为柔佛广肇会馆建设方便留医院演剧筹款,6月19日起连演四天,剧目包括《贼仔升官》、《毒中毒》、《烟鬼新年》和《神权肇祸,黑海慈航》,取得不俗的回响。相隔一个月后,再到柔佛州的丰盛港演出新剧,开阔民众的视野。


境外与新马两地的教员,推动马华剧运发展


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马剧运的发展。当时,华文学校迅速崛起,许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皆需要依靠华社捐献。因此,话剧便拥有发挥的空间,透过话剧演出为学校筹得相当的款项。但是,谁来负起话剧演出的排演与筹备?校长和老师,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宋木林,原是新加坡养正学校的校长,后来疑排演剧目安排学生演出,引起当地一些人士的不满,因而北上吉隆坡尊孔学校担任校长。在校期间,他仍以发扬戏剧功能为己任,在尊孔校友会创会时,编导《少贞教子》、《破除迷信》、《劝用国货》和《爱国英雄》。在《少贞教子》一剧中,赵伯悦演老太婆,黄国元演少贞;辛官政则参与《破除迷信》的演出。随后,宋木林校长还参与推动“雪兰莪人镜慈善白话剧社”的创办,奠定吉隆坡剧运的发展。


除了宋木林校长,养正学校的老师区健夫,也常来往新马两地发扬剧运。他曾任彭亨州文冬泽南剧社、柔佛州麻坡觉侨剧社女子白话剧团的义务教务员,也曾于1938年在养正学校成立纪念举行游艺会上,编导粤剧《水仙花》,全剧将汉奸之罪恶与民众之痛苦揭露无遗,含有宣传救亡和鼓起大众爱国情绪的意义。


如果说校园戏剧是新马两地剧运的摇篮,那么,民间剧社组织则进一步推进剧运的发展。成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仁声白话剧社,宗旨在于服务社会公益,所演出的剧本,皆有益世道,虽然该社曾因经济困难停顿,但该社同仁坚信戏剧有益社会和教育,愿意不辞劳苦继续做戏。


1925年3月初,仁声白话剧社演出《柔乡钟》,并于3月22日,在余东旋街平园演出《秋扇感》,齐为广州互助医院筹款。5月9日,该社在余东旋街新舞台呈献白话剧《多妻鉴》,为合群义学校演剧筹款;8月16日,为中南学校购置校舍演剧筹款,以粤语演出白话新剧《情幻》。9月20日举行三周年纪念演出;9月24日,该社在同乐戏院为中南学校和圣安德烈医院义演白话剧;11月份,仁声白话剧社更是离岛到临近的柔佛州“松园”开演,为宽柔学校演剧筹款,并且庆祝宽柔学校成立13周年校庆,得到宽柔学校的热情招待。


90年前的马来亚华侨社会对待白话剧团体的态度是如何的呢?刊登于《南洋商报》题为“仁声白话剧社鸣谢柔佛宽柔学校”的一则启示说道:“梦适馆授餐车迎驾送隆情接待优渥异常复荷奖以横彩赠以丝幕并赐以摄映肖像俾留纪念”。仁声白话剧社获得如此“高大上”的接待,在马来亚社会享有极高的声誉,侧面反映了白话剧当时在马来亚备受敬重的社会地位。


抗战时期,戏剧工作者频密于新马两地跑动


“星洲业余话剧社”是战前全马首席剧团。马来亚有不少剧团和戏剧活动,就是在它的影响下成长的。


星加坡文化界为了扩展马华剧运,认为彼此有互相联系的必要,于是组织一职业流动剧团在马来亚各地巡回表演,一面联系各地同道促进戏剧运动,一面筹款赈济中国伤兵难民。“马华巡回剧团”成立,团长原为胡守愚,后由朱绪接替,除了表演戏剧宣传外,尚负有通过当地的华侨筹赈会之援助,考察侨情,调查救亡工作之重要使命。


该团成员多是知识分子,在团长朱绪带领下,团员甘荷耕、王啸平、曾仲贤、黄度、振山、业运、墨尼、陈少鸣、小郎、苏德威、陈莉、陈娟、丽卿、陈燕女士等一行16人,经历68埠沿途演剧筹赈。该团在部分地区演出时,也应地方观众的需要,以马来语演出。在牛拉港、吉打亚罗士打等地,更获得马来同胞的捐款响应。


1938年3月15日,“马华巡回剧团”从新加坡出发到柔佛株巴辖,接着巡回全马各地,一直到8月10日才从槟城返新加坡。此宣传救亡运动,用艺术手段,唤起侨胞之抗战情绪,经过各地,备受侨民热烈之欢迎,而所获之成绩,亦甚为可观。


朱绪报告,到马来亚各处公演有四个余月,历程2000多里,前后公演凡80次,演出145场,应用国语和广东、客族、潮州、福建、马来等方言,筹得赈款国币十万元。他们所用的70多个剧本中,有百分之四十是街头剧,演出很受民众欢迎,人多的时候单场观众超过三千人。


另外,该团出发全马各地的本意,最重要在乎宣传救亡工作,其次则为筹款,开支凡1500余元,除在新加坡筹得500余元,其余都是各埠侨胞所帮助。其中,抵达吉隆坡中华大会堂演出时,下榻吉隆坡人镜剧社,体现了新马两地剧社之间,彼此友好扶持推广剧运的精神。


在太平演出时,“马华巡回剧团”在早晨还分遣四队出发售券,至下午结束,计售出券资达叻币357元5角。太平歌剧团如业余、机器行等,亦均加紧练习,准备助演......但是,也非每一站演出皆由团员主动售票。1938年3月27和28日,该团在麻坡新民舞台两天的演出,售票等事则由麻坡救济会负责。有时候公开演出不收门票,观众甚为拥挤。而在槟城大观园不收门票时,则设筹赈箱任凭观众量力捐助赈灾。


马华巡回剧团行程的安排,都是在时间紧密中进行。如在霹雳州江沙崇华学校操场的演出,于6月20日江沙筹赈会收到马华巡回剧团的来函,就敲定6月24日公演一晚。演出剧目能够迅速地敲定,住宿方面也可以迅速解决,下榻友团中华体育会和南华俱乐部。


在巡演时,也经常面对演出场地的问题而更改行程。如原拟立刻往柔佛州麻坡,但因麻坡方面戏院日期须延缓,故不得不改换路线,至巴罗与吗咯两地。马华巡回剧团抵达麻坡时,获得麻坡中华公会和觉侨剧社的热烈欢迎接待,进行茶会飨宴前,也进行严肃的程序,如全体肃立、奏国歌、向国党旗及总理遗像行最高敬礼、恭读总理遗嘱、静默并向前方阵亡将士致哀,才到主席致词和演说。演说结束后唱义勇军进行曲。整个环节可说是激励人心,剧社同仁皆带着戏剧斗士的精神,完成每一场演出。


战前,雪兰莪精武体育会话剧部演出《爱的毁灭》之一幕。(图片取自郑天轼编辑:《雪兰莪精武第二期》,精武体育会,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


战前,新马两地的剧运,是配合中国全面抗战,发动、团结海外侨胞之救亡运动。戏剧,作为一种宣传武器,暴露敌寇的残暴,启示侨胞对民族之认识,进而组织民众,巩固抗战的统一战线。而马来亚既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所以,“马华巡回剧团”曾获得霹雳州安顺筹赈会赠以“警醒国魂”旗帜,藉示慰劳,吡华剧联也代表授旗书“努力救国”四字。


新马两地的流动剧团,包括南岛旅行剧团、马来亚的“中国旅行剧团”、星加坡马来亚华工流动剧团与宣传队、星加坡四一流动宣传队、实验流动剧团、青天流动队、学生流动宣传团、七七宣传队话剧团、十个石华林俱乐部戏剧队、彭总巡回剧团、加影前卫流动歌剧团(前卫剧团、加影前卫剧社)、丽华剧社(雪邦埠流动式)、布先抗日宣传队、槟城学抗宣传队、文德甲中华校友会文艺宣传队等,皆为马华剧运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从中国南来的巡回剧团,如夏之秋带领声势浩大的“武汉合唱团”,金山(原名赵洵)与王莹率领的“新中国剧团”,都将新马两地的剧运,从少数人的剧院,推向广大的群众;从少数的都市推向各地的乡村。


结语


清末时期,革命戏剧在马来亚各地如新加坡、槟城、吉隆坡等处上演。参演戏团也有普长春戏团、禁烟戏团、华天乐戏团等戏团,演出剧目包括《孙中山始倡革命》、《黄耀廷与惠州起义》、《崇祯帝自尽煤山》、《蛮夷猾夏》等。在剧本选择上,以揭露官场腐败、针砭社会问题和反抗帝国主义为题材。


五四运动以后,新马两地的剧本创作敢于揭露封建礼教、社会问题、传播爱国思想,同时,也尝试改编国外名剧来反映当今的社会问题,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可算是最常排演的。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以后,新马两地的剧运强调推动抗战剧运,推行街头剧展开“戏剧游击战”。此时,各类演出剧作的内容,含反奸与大义灭亲,呼吁各民族齐心抗战救国、英勇杀敌、动员与团结民众揭露敌寇的暴行,号召反法西斯和响应筹赈运动。同时,剧作也强调侨民不要麻醉于毒品,应发扬中华儿女爱国的精神。


过去,新马本是一家。马新戏剧运动在发展上,曾目标一致、战线统一、不分你我。至今,虽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政治上分家,国门分明,但是,新马“相守相伴”多年,民间的联系依然是紧密的。新加坡曾是马来亚剧运的重镇,如今虽已分家,新加坡戏剧工作者还是给予马来西亚戏剧运动诸多指导和辅助,为它提供“养分”,不曾停歇。


作者为马来西亚剧场工作者,抢救马华话剧史料运动发起人


参考文献

1.《中兴日报》

2.《星洲晨报》

3.《南洋商报》

4.颜清湟著,译者李恩涵,《星、马华人与辛亥革命》,台湾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82年。

5.方修编著,《马华新文学大系(九)》(1919-1942),剧运特辑二集,香港世界出版社,2000年再版。

6.赖伯疆著,《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

7.朱绪著,《新马话剧活动四十五年》,文学书屋,1985年。

Comentário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