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冯焕好

教育是国家的重中之重



教育强则国家强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中国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古今中外的国家都把教育视为一大发展要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决定民族的未来。常言道“未来就在今天的学校里,在青少年身上”,这些新生力量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个人经历和所受教育的影响,所以说教育为立国之本,强国之道,是国家兴盛的标志。


最近,李显龙总理在《重视人力资本是新加坡成功之道》一文中指出,新加坡一向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基本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潜力和能力,通过推陈出新的教育制度以达到目标。


习近平在中国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在4.3%左右。其中欧美最高,能达到占GDP的 5.7%,丹麦,挪威,瑞士和芬兰最舍得在教育上投资。我国的教育投资则在4.6% -5.5%左右,仅次于国防的投入。教育是一种对国民的投资、对前途的投资,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我国教育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我国的教育发展从独立建国至今历经了数次大改革和无数次小改革。从这些重大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改变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也可以看到政府如何调整教育政策以配合时代需求。一般来说,可以分成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60-70年代 ,以生存为导向的教育


在1965年独立建国时,政府着手兴建组屋以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发展工业以制造就业机会,普及教育以提高就学率。教育部在不同地区建立中小学校,包括华文中学如立化、华义、德明和德新中学都是在这时段创办的。目的是提供更多学额让孩子们上学,减低文盲率。接着,统一华巫印英四大源流学校的学制,全部改为小学6年,中学4年,高中2年制。与此同时成立工艺教育组,在中学和高中设立工艺科目 ,以培养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


第二:80-90年代, 以 效率为导向的教育


1979年吴庆瑞部长与国防部的系统工程师打造以效率为导向的教育制度,实行以分流制为主的一连串改革措施。无论小、中、大学一律改用英文作为教学媒介,保留一科母语。教育部规定课程范围与教材,统一全国考试,实行小三、小四分流和中学分流制度。分流制度是为了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施以不同教育内容。扩展理工学院和职业学校,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把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合并,说是避免产生过多大学毕业生,造成高失业率问题。


这些改革显然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成功越过3次教育分流,具备了“精英”人才的雏形。而其他学生接受职业训练与技能教育,成为经济发展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劳动力。但在这种制度下,家长和学生的压力也随着增加。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精英,没有家长愿意孩子在13岁就注定接受职业训练,成为劳动阶级。在初院执教时,我就反对小学和中学分流。但在制度面前,我只能写点意见去报章,人微言轻,反对无效。我认为制度的设定不应该从上而下,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不能凭考试成绩断定他们的能力。我的好友是银行家,他的男孩爱玩不爱读书,小六会考后被分配到普通工艺班,他便叫太太辞职陪孩子去澳洲读中学。但没有经济条件的大多数家长只好接受制度决定他们孩子的前途。


后来,我到中学任职,就发现这种我早预料的现象: 分配到第三流的男生占大多数,因为小男生爱玩,比女生迟开窍,不认真应付小六会考,会考成绩常殿后。学生分成三等,身上的标签会致使他们或自傲或自卑,阶级的分化也因此产生。老师对第三流的学生也常有成见。每当学生闹事,老师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归咎于他们。这些学生被冤枉和受委屈后,便愤起作乱;甚至结党成群,惹事生非,成为问题学生,更把问题带到社会。


在中学四年,我要费力纠正一些老师的偏见,要加把劲去照顾那些学习和纪律俱欠佳的学生,重建他们做人的信心,鼓励他们向善向上。因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教好,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第三:1997至2010年,以 能力为导向的教育


21 世纪的世界,新科技的进展一日千里 ,国际竞争更加剧烈。在知识经济与科技资讯时代,教育必须重新定位,才能与时并进。虽然我国已有划一的严谨的教育制度,培养不少建国人才,但我们不能够原地踏步。在1997年我国进行另一次教育改革,转向以能力为导向的制度。于是,教育部扩大“人才”的定义和范畴,不再过早用一个框架把孩子的能力定下来,因为社会需要各种各样能力的人贡献力量。


记得在2003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尚达曼在一次对校长的谈话中,说他从跨国公司雇主的反馈,知道我们的国民有以下优点:诚信可靠、工作勤奋、 能够达标、分析力强、精神集中、做事有条理以及能改进工作过程与结果。但缺点也不少,如不善于解决非技术问题、缺乏好奇心、对不赚钱的事情不感兴趣、等候指示、不能自主、不敢置疑、沟通能力弱、书写与口语能力不强、各领域的领导不足,有许多执行级经理,但欠缺能激励与鼓舞他人和能应付改变的领导。他说:“衡量教育制度成功与否,最终要看我们的学生是否有能力应付世界的挑战,是否具备了做好公民的素质,是否具备雇主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


得到这些反馈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成就不能像过去只以学术成绩的表现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应该发展学生多元化的才能。在新经济时期,学术表现以外的才能对于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多元化的全人教育是必需的。教育部开始推行名为“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的改革计划,希望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探究精神,以及点燃其对终身学习的热情。


在硬件方面,教育部重建与改善现有学校校舍、设立科技资讯系统、电脑资讯课程。重视所有不同才能的学生,鼓励和培养在不同领域不同才能的人,先后建立专才学校如体育中学、艺术学院、数理中学、国际中学、新科技中学、直通车中学等等。教育部也为那些学习主流课程有困难的学生设立北烁学校和圣升明径学校,让他们有机会升学。可喜的是,在这个阶段,教育部改善工艺教育(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 ITE, 谑称 It’s The End),把原本分散在多个小校舍的工艺教育学校学生,从2013年起集中在3所区域学院上课。这三所学院的校舍雄伟,有先进完善的设施,提供多种实用科目。学生知道工艺教育受到重视,得到很大鼓舞。他们可以从工艺课程晋升到理工学院甚至大学深造,他们看到了前路的曙光, 不是It’s The End。


2001至2005年,我到初级学院掌校,有机会发声。尤其是尚达曼担任教育部长时,他肯用心聆听我们的心声,又能从善如流。加上有电邮往来的方便,我经常发电邮告诉他中小学分流、学校排名、大学入学的要求、高才班等等制度在实施时所产生的偏差,提出个人愚见。后来发现他在2003到2010年间,针砭时弊,纠正和改善了不少措施,如取消小学分流制度、取消初院和中学排名,取消中学高才班、取消大学入学的学能评估(SAT1)的要求,改革普通(工艺)课程,让学生转流至普通(学术)课程、普通(学术)学生可以选修O 水准科目、鼓励特选学校用华文教非考试科目,增加华文教学等。


在那几年,校方、家长和学生感受到过去好多的束缚都松绑了,压力也减少许多。多元化的模式和有伸缩性的制度,使背景不同、潜能各异的学生有机会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百花齐放。


第四:2011年至未来20年,以价值为导向的教育


即使有了上述的改变,但多年来的僵化制度已经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分流制度使社会分化;学校排名引发的竞争使老师、家长和学生备受压力;学校重视学业成绩,重理工而轻人文,往往忽略了道德教育。 2011年9月,任教育部长的王瑞杰在教育部工作蓝图大会上提出: “未来20年,要实现以价值为导向的制度,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


教育家蔡元培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于1996年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报告中,提出了“界定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会改变。2012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也指出,21世纪人才的十大核心技能是: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学习能力、沟通交流、团队合作、信息技术、信息处理能力、本土与全球公民能力、变化的生活和职业能力、以及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感。所以,王部长告诉家长:“ 不要只着眼孩子的学业成绩,应该协助孩子建立良好品行、正确价值观、情绪管理及社交应对能力等无形的资产,要关注孩子的全人发展。”


王部长也提出“每间学校都是好学校”的口号,希望家长不要过度在乎孩子是否能够考进名校。他强调好学校:


1.关怀它的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和长处,以鼓励他们学习和成长。

2.以落实全人教育为目标。除了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数理和人文基础,学校要拓展他们的学识与批判能力,同时为他们塑造良好品德。

3.为学生创造正面积极的学校体验,将他们培养为有自信的终身学习者。

4.有富有爱心和专业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会坚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精神理念。

5.家长和社区不但给予好学校支持,还会成为学校的伙伴,携手发展下一代的潜能。

6.不分学生家境贫富,关怀所有学生,为他们提供各种发展机会。


紧接着,教育部推出品格与公民道德教育课程、设品德奖鼓励好品行、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丰富课外辅导活动、鼓励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发展学前教育、在更多小学建立托管中心、加强学校与社区联系、以及让更多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总结


今年9月,教育部长王乙康宣布:明年起,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无须参加考试与计分测验。中一学生也不必参加年中考试。从2020年或2021年开始,小三、小五和中三这些属于学习过渡阶段的学生也免考年中考试。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时间,适应新的科目与更高的学习要求。学校今后将简化成绩单,除了不再计算考试分数的小数点,也取消排名,不公布学生在全班和全级的名次。这有助于减轻学生之间攀比成绩的恶性竞争压力。


最新的教育调整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维持严格学业要求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学生不会因压力太大而产生厌学,或者一毕业就觉得解放,不必再学习,违背终身学习的目标。


有些家长则认为有竞争才有进步。他们担心新措施造成孩子的学习态度松懈;也担心会失去评估自己孩子进入名校、成功申请奖学金等的概率。因此对改革产生质疑,颇有微词。


我认为今日家长应该以开明和正确的态度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发掘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及潜能,好好地引导他们,探索不同的升学和职业渠道。因为国家的教育制度会随着时代的需求而不停改变,没有一种制度可以适合所有孩子。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定和执行政策者要时时检讨和改善制度;改革的措施必须从下而上,集思广益后才制定。制度要有多元化模式,要灵活且有伸缩性。切切谨记:万变不离其宗,教育的宗旨应以人为本,以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行为首。


作者为退休的教育工作者

Comentario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