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邹文学

新加坡安溪人的故事


安溪城区全景


新加坡安溪会馆2022年刚庆祝成立100周年,算得上是本地历史悠久的宗乡团体。然而,一般人对安溪人在新加坡社会做过的贡献相信所知不多,尤有甚者,有的还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新加坡安溪人最多


新加坡安溪会馆主席杨云仲透露,他们有2000多名会员,是县级会馆会员人数最多的其中一个。他解释:“上世纪初,安溪老家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再加上兵荒马乱,土匪如毛,很多乡民不得不越洋到南洋谋生。后来,中国内战,官军到处拉壮丁,新加坡于是又来了一波波的安溪难民。”


新加坡安溪会馆会长杨云仲


新加坡人口截至2022年6月有564万人,公民和永久居民占407万人, 华裔占76.2%。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总人口当中要以闽南泉漳民系约占43%,比其他籍贯如潮州和广东都高出许多。


在2012年根据泉州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林华东(二级教授)的研究报告,新加坡安溪人有大约50万人。他是从200年前开始有安溪人移民到新加坡的各个农村不同姓氏的族谱记载计算出来。


种韭菜葱茅杨桃闻名


1982年出版的《新加坡安溪会馆钻禧纪念特刊》,刊登了老报人彭松涛采访了15位安溪乡贤写成的文章:《安溪人对新加坡乡村区开发工作的贡献》。


彭先生写道:“新加坡的乡村区,几乎大多数是安溪人和南安人。据估计,在战前安溪移民有两万多人,……成为新加坡开发时期主要劳动力。”他们主要从事农耕,开垦丛林荒野,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包括椰子黄梨等。他们也擅长饲养禽畜,有些则投身手工业、建筑业、五金业、青草药业、金融业和运输业。并在茶叶出入口行业拥有较大优势。


彭松涛在文章中介绍,当年安溪人密集居住的地区有:樟宜路、淡滨尼路、韭菜芭(翡珑山下)、葱茅园(大成巷)、励农芭(罗弄泉)、水涵路九条桥(宏茂桥)、福山亭(汤申路)、五百间(顺福路)、光明山(汤申路)、红毛丹格(汤申路)、乌桥(罗弄古古士)、角头后(杨厝港)、陈牛廊(谦福路)、河水山(中 鲁、合洛路)、四脚亭(金殿路)、大港内(荷兰路)、杨桃园(西海岸路)、裕廊路11公里至 27公里半、大士村。


他说:“ 新加坡一半园丘土地,是由安溪农民,流了血汗翻开掘垦的。想到今日新加坡许多新镇组屋区原来的乡村地,是当年由安溪籍的前辈用血汗开辟的。”


他补充道,安溪人“种植韭菜,其品种非常特出,菜身不高但细嫩香甜, 很受巴刹欢迎。……大成巷一带种植葱茅。亦大出名。……西海岸种植杨桃……而有杨桃园之称。安溪人善于种植,在故乡所种名茶铁观音,闻名世界。在新加坡竟亦有韭菜、葱茅与杨桃之表现,更值得钦佩!”


彭先生的总结是:“可以说,自1911年起,至1960年自治建国之前,这一段整整半个世纪,是新加坡乡村区开发繁荣时期。而这半世纪的开发重任,多由来自安溪和南安的年青农民所挑起。”安溪和南安都是泉州市下辖。


新加坡安溪会馆创立100周年回顾展


《联合晚报》大特写组整理的《安溪人对新加坡乡村区开放的贡献》文章里也这么写道: “来自穷乡僻壤的安溪农民,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忍的意志,不仅撒下了果菜种子,而且播下了中华文化,历史不会湮没,安溪人在新加坡的事迹永远值得缅怀。 来自福建安溪的华族先辈,对于新加坡早期乡村区的开发,做了巨大贡献。”


创办与支持31所乡村华校


杨云仲主席说:“我们安溪人多数穷苦出身,在新加坡的土地上能逐步取得立足之地,全凭辛苦劳作、勤俭持家、善于经营,才攒起了身家,并在工商界施展开才华。”在新加坡历史上,安溪人确实不乏峥嵘轩峻的政商学才俊。


或许最值得称道的安溪人对新加坡的贡献,是二战前后在多个乡村里创办或大力支援的总共 31所华文小学,他们单在裕廊区就办了九所,多数兴建于1927至1947年间。


这31所小学是:励群(荷兰路)、明伦(淡滨尼)、万礼(万礼路)、全民(中 鲁)、孺廊(裕廊路)、怀南(西海岸路)、崇文(励农村)、裕群(裕廊路)、醒南(裕廊路)、洛阳(裕廊路)、培德(裕廊路)、介 (河水山庙巷)、育贤(兀兰)、辅华(裕廊路)、克明(荷兰路)、新民(汤申路)、兴华(兀兰)、启华(淡滨尼)、新民(兀兰)、培童(乌鲁班丹)、育正(淡滨尼)、中立(汤申路)、平仪(樟宜路)、侨南(韭菜芭)、启育(海南山)、醒侨(汤申路)、振中(陈牛廊)、树群(裕廊路)、培华和光华等(尚缺一所校名)。


彭松涛在文章里引述曾担任汤申路新民学校校长20年的林荣先生所说:“新加坡有不少会馆创办华文学校,但多属于省级会馆或府级会馆,而所办者只一校或二三校;最多为福建会馆,战前办三校,战后增至五校。而安溪会馆以一己之力,竟支持了22校。”这是林荣校长于1952年的回忆。彭先生后来再增添了9所学校的记录。


这些学校据知最初都由安溪人发起,并成立以安溪人为主的董事会,每年承担维持费数千元,如有不足,就向会馆领袖求助,也向外募捐。当年的华校董事,既要出钱也须出力。


主办15所小学游艺大会


新加坡安溪会馆大力扶持乡间华校发展的最好历史证明,便是在1954年6月8日至10日,在芽笼路的快乐世界游艺场体育馆举行的游艺大会,连彩排一共演出三晚,为15所华校筹募教育基金。据称每晚观众都超过6000人,显然是新加坡当年一大盛事。


介毂学校


演出节目,包括铜乐、口琴和舞蹈,舞蹈皆为参与学校的同学呈献,包括伞舞、开山歌、气球舞、山地歌舞、剑舞、儿童舞、高山青、小小兵、花生米和蛮人舞等。此外,也演出歌剧《名利纲》和《面包》,话剧《勇敢认错的孩子》及《为贫苦儿童请命》。


为这次的联合演出,各华文报章事前均发表社论,大力呼吁各界支持。演出之日也为游艺大会出版特辑,演出后又出版画页。


《南洋商报》1954年5月3日的社论如是说: “这是本市乡村华校扩建的先声。……英校以政府为背景,已先著计划;华校则限于民间力量,因陋就简,维持现状,已处不继,更无余力,从事扩充。此次,安溪会馆,破天荒为15所乡村华校联合筹募教育基金,实为空谷足音,且为乡村华文教育一大喜讯!”


《星洲日报》1954年5月4日的社论则写道:“新加坡安溪会馆应本市乡村区华校小学15单位集体请求,慨允主持筹募教育基金,……大会费用开销全部由会馆负担,劝募及门券收入扫数分发各校,为充实设备之需。安溪会馆同人热肠义举,值得全侨社会响应支持。”


《中兴日报》的社论强调珍视乡村区华文教育:“乡村教育的重要性质非一般城市学校所能比拟。……在乡村区,学校是乡村社会的重心,一所乡村小学的存在,不独是乡村儿童求学的处所,而且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卫生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于一炉,其责任之重大,绝非城市中的学校可相提并论。……此次,安溪会馆无畛域之分,主持15校筹募基金游艺会之举,尤极难得。”


茶都非骗乡


主席杨云仲为笔者简略介绍了新加坡安溪会馆的成立经过:新加坡安溪会馆由旅居缅甸的先贤施明德与本地先贤高铭壬、张培恭、胡绪省、白圻引、高水仙、林本道、李华春、傅添福共九位发起筹组,于1922年正式成立。宗旨是敦睦乡谊、照顾会员乡亲福利、推动文教工作及服务社会人群。会馆初期在福建街购置会所,1960年新桥路的五层楼安溪大厦乃落成,内设教育股、互助部、慈善股和康乐股。1952年首创小学助学金,其后也给予中学和大专学生奖、助学金及大学贷学金;并曾大力响应陈六使先生创立南洋大学的壮举。自1971年,每年都分发春节敬老度岁金。


日前有报章打出醒目标题,报道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把极少数不法分子的诈骗洗钱行为,夸大成“茶都变‘骗乡’”,严重贬损丑化安溪对外形象。该篇报道添加了“十个安溪九个骗,还有一个在锻炼(学习)”等不符合安溪客观实际的谣言性信息,引发公众对安溪的误读误解。


安溪山川秀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过去以原产名茶铁观音而闻名于世,现今又作为中国茶都、世界藤铁工艺之都而名扬四海。安溪产业特色独特,既有茶、藤铁两大富民产业,又有光电、信息、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勤劳勇敢、奉公守法的安溪人,发扬靠自己骨头长肉的精神,致力发展实业,支撑着安溪从国定贫困县,蜕变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


今日的中国福建省安溪县,文化教育发达,经济实力不断上升,获评中国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3位、最具投资潜力位列第11位。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安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7.18亿元(合新币约275亿元),比上年增长4.3%。2022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5.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杨云仲主席不禁慨叹道:“骗子哪里都有,岂是安溪独有?安溪人上百年来对新加坡社会做出的贡献,便是最好的说明。”


作者为本刊编委

图由林少彬提供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