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范里

涨风不息,说民生苦

近来,无论遇见谁,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到处涨价。都说无论吃的用的,能涨的想涨的,都涨价。涨风一阵又一阵,看不到头。


随便喝杯咖啡乌,不久前是7至8角钱,现在是1元以上。在小贩中心吃鱼圆条汤面,以前一碗面两块半的价格似乎已经绝迹,现在最便宜的也要卖4元。有些摊位端出海碗大的汤面,请别高兴,同样一碗,几个月前有吃饱的感觉,现在捞出来没几条面。


目前在小贩中心用餐,熟食品涨价幅度超出你的想象,感觉越来越不靠谱。可是和摊贩业者聊起来,他们同样面对原料涨价,租金涨价,人工涨价,油电水气涨价,看似和战争无关联的COE也涨得一塌糊涂,逼得你不得不随行就市。不跟着涨倒成了“万众瞩目”的怪胎。


笔者的邻居是一位经营约三十年鱼圆面的摊贩,年初见面时人都快崩溃了,他诉苦说业主摊位费从5千涨到6千元,本来四元一碗的汤面,哪怕是涨到四块半一碗,能不能再做下去都是个未知数。大叹苦也苦也!


一般民众对食物涨价的认知,如新闻报道,总体而言都归咎于俄乌战争。


战争起始,围绕着石油、米粮、天然气等战略物资的争斗,实质上比对峙双方你来我往的炮火还要惨烈。影响所及,所有生活物资应声涨价,看来,我们同样遭受这场战争所牵连而进入看不到头的,代号叫“涨风”的阵地战。


有些“案例”在长堤彼岸发生。经常开车去买日用品的朋友说:同样的商品相同的标价,那儿卖马币这里卖新元。哦哦!将心比心,不禁要问来自同个产地同个品牌的商品,价差竟然是1对3还多的汇率差价。朋友懂得货比三家,是一种生活常识和智慧,但要去到经常塞车的马国购物,如此劳心劳力,可不是一件美差事!


掌握不了更多数据资源的平头百姓,只能按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推理:因为我们这里的租金贵、工资贵、车子贵、水贵油贵……样样贵,所以只好卖这个价格咯。人们总是躺在“可承担范围之内”的论据里寻求自我疗愈。


另一种“自我疗愈”只换来苦笑。笔者亲身经历,有一回在新山某花园吃一碗很普通的鱼圆粿条汤面,要15元马币。摊主给的答案是你们那里不也卖5新元吗?是啊!这岂不苦了在地的消费者?


但现在的小贩中心像跑马灯似的,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名堂吃法,价格不菲,令许多年长者扼腕。有些具同理心的摊主,给五块钱一餐饭的老者多加饭量,“没办法,我们这一带有很多老年居民。”有心人会发现,老夫老妻同甘共苦分吃一盘剪刀剪咖喱杂菜饭。省吃俭用,这是很本分的自我调节,与他人无尤。


前者好比在放空炮,后者是老老实实的一兵一卒。


笔者想对不放炮但掌控大数据者说,是不是也可考虑在不违背市场开放的前提下,释放更多价格信息,让普通老百姓有所参照,面对一片涨风如何买到相对货真价实的物品,尤其是用以果腹的餐饮。


从前主流报章上曾有专栏提供读者一些物品的参考价格。现在科技进步,是否可考虑做一个应用程序(App),专门提供吃用商品(食品)价格,让民众有迹可循,知道哪家的价格合理。这样做,或可抑制一下看不到头的涨风?


善哉!善哉!


作者为本地作家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