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编委会

群策群力砥砺前行

不知不觉,《怡和世纪》第51期即将与大家见面了。一本秉承怡和轩优良传统的人文期刊,一年三到四期,每期100页以上。一步一脚印,在舞台空寂,观众寥寥的华文环境中,走到今天,确实不易。50期白纸黑字,读者心中自有定见,无需多费笔墨。


本期开始,刊物在开本和设计上有所调整,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尽力充实,逐步加强电子版的操作性,逐渐切换线上线下发行方式,迎接新的阅读潮流。


编者、作者、读者的互动,是刊物生命所在。编者不断自我鞭策,作者提供优质稿件,读者一如既往不弃不离,推动《怡和世纪》,稳步向前。我们不求光环,而在乎正能量。


本期内容,栏目基本不变,认真始终如一。其中值得留意的有:


“焦点”有陈迎竹的《乱世变局与安生之策》和潘永强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的战略选择》。前者对当前世界的变局有深刻的观察,建议学校课程推行务实方案,增强年轻学子的未来应变能力,用心良苦。后者把我们拉回到近邻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的前身今世,指出华人兴学办校传统,如今面对新课题、新冲击、新挑战。全文8千余言,洋洋洒洒,论述新形势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应有的新思考,新方向、新做法。


“时评”两篇文字,也是颇有看头的。一篇是由廖建裕主讲,邹文学整理关于印尼总统选举的热门课题。三角战的几组正副总统候选人如何产生,如何为争取选票而把政治玩到了极致,连德高望众的佐科总统也无法跳出漩涡。台前幕后,诡谲多变,扑朔迷离。言者娓娓道来,听者醍醐灌顶,究竟谁主浮沉?


另一篇黄彬华的长文,纵横捭阖,从印度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宗教、宪法的视角,综述印度此时要改国名为“婆罗多”(Bharat)的政治动机和影响,不难察觉那是莫迪的大选花招,高举国家和印度教(兴都教)民族主义大旗,展示印度大国主义的形象。


陈定远的“财经”有新意,引导人们走进中国恒大人民币许家“印”的咄咄怪事。靠房地产起家的许家印,数十亿的身家,竟搜刮两万多亿不义之财,许家真成了“印”钞机了。个中内情,不读不知。


“视角”推出许振义的《文化古旅》,天马行空,有史有据,回溯华夏文明的融合过程, 进而透析华人南渡的背景、处境和应对之策。结语的点睛之笔:“人,总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移民,就是一种最大的奔波”,发人深思。


林恩和谈“语文”,一篇《乡音难改说新加坡华语》,新老交替,反映了古越语(南方方言)、北方方言,马来语,淡米尔语掺杂的本土语言生态,饶有兴味。


林少彬“追踪”日军大规模无差别杀人计划,以鲜为人知的事实和数据,揭穿日本军国主义当年惨无人道的秘密化武研究、实验、制造和应用,令人胆战心惊。


跟随邹文学的“人物”,一幅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来的华校生的困境和挣扎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刚去世不久的本地作家兼出版人方然,有太多的坎坷经历,既是时代的写照,也是华文写作人成长的过程。忧郁、无奈,但又必须走下去,不平凡的平凡人。


柳舜为“人物”增彩。他的回忆夹评的文字,有情有义有真,把上世纪五十年代画界一位高尚的灵魂,写得栩栩如生,“抚今追昔,万千感慨”。


在重视和珍惜以上作者的奉献的同时,我们也真心感谢谢华谦、何华、 永康、彭飞、李气虹、卢丽珊、刘家明、范里、张松建、吕艳宏、雨石诸君的来稿支持。《怡和世纪》是开放的园地,热切期盼更多有识之士加入耕耘,共同把 “五十后”办得有声有色!


编委会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