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王小兰

评介《林可胜与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



施彦所著的《林可胜与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台北:梁序穆暨许织云教授基金会出版,2018年4月),是作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所完成博士论文的修正稿。全书主体内容分为八章,围绕现代生理学家林可胜展开,是一本关于林可胜及民国医学发展状况研究的详实专著。


在第一章绪论,作者简要的介绍了林可胜的个人背景,以及民国时期的现代医学状况,同时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的优缺点,引入本书的写作思路和行文框架,十分清晰明了。第二章<中国医学精英的养成>是林可胜的成长和教育背景的介绍。全书的笔墨则集中在林可胜自1924年至1949年在中国二十五年间的工作经历,即书中的第三到第七章,其内容包括林可胜在民用医学领域与战时医学所作的贡献及所经历的波折。各章的标题分别是:第三章<建设中国现代生理学>、第四章<战前民国医事>、第五章<组织战地救护与人员培养>、第六章<林可胜去职与西医组织的矛盾>和第七章<改革军医系统>,内容可说具体而全面。最后,作者还在结论章为全书总结,指出本书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中国现代医学进程的讨论补充一些原始材料,以及为民国医学现代化发展曲折不断的根本原因提出作者的看法。


施彦这本论著综合了多方研究成果,并融合学界对林可胜研究上一些争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其内容既包括林可胜对中国现代医学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涉及他在中国发展事业期间所经历的挫折与困难,是一本角度细致,立场客观的研究专著。在书中,作者借助大量数据及图表作为史料支撑和论证林可胜的史事,如书中展示的协和医学院中外教员统计图(页72),便以一种可信度很高,而且是直接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林可胜在协和医学院期间,医学院”本土化”进程所受的国际化因素的影响;而书中所用的1942年卫生训练所军医人员训练计划表(页162),也向读者直观地展示了林可胜为适应战时医护情形而设计的”分期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书写过程中,关注的不仅仅是林可胜本人,还将视野拓展至当时与林可胜紧密相关的一些国内外组织,如作者在第六章中便分别提到国内医学机构之间以及国际援华组织之间的内部斗争,也正是由于作者将与林可胜有关的国内外机构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介绍得十分详尽,才使得读者能更客观的了解,国际上是如何因援华组织与林可胜之间的矛盾而加深了对国民政府的负面印象,从而削弱对中国的援助。换言之,作者能够从多面向的视角来解读林可胜的处境以及相关事件的来龙去脉。


本书的另一亮点在于作者并不是一味地称赞林可胜,将他塑造成为一个无懈可击的完美形象,而是对林可胜的缺点也毫不避讳和隐瞒,直言林可胜的外籍身份对他战时救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指出了林可胜在推动民国医学发展过程中一些规划过于庞大,不切实际,以及他在资金和管理上的缺陷。因为作者对林可胜的评价有褒有贬,较为客观公正,才使得林可胜的形象更为真实,也更为鲜活。


当然,除了优点外,本书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本书兼顾了林可胜在中国推进现代医学事业期间的诸多事宜,因过于详尽,难免有冗长拖沓之嫌。同时,尽管作者在每章文末,提供小结以帮助读者理顺文章条理,但也容易使得一些内容有重复之感。


尽管本书有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这些缺点无法掩盖本书为学界带来的巨大贡献。本书以林可胜为切入点,从各方角度深切分析民国现代医学发展进程始终不尽人意的原因,其详尽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学界关于林可胜研究以及民国医学现代化进程研究的某些史料空白,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新思路。


笔者在阅读了本书之后,对林可胜的人生轨迹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对中国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组织之间所产生的各种复杂关系,以及民国现代医学发展不易取得令人满意成果的各种原因也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可谓受益颇丰。总而言之,本书对学界进行林可胜研究以及民国现代医学发展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本具有高学术价值的书籍。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