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庄永康

越剧到狮城

第十一届(2023)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期间,台湾学者陈炜智以1963年大导李翰祥抢拍、由凌波与乐蒂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幕后秘辛为题,为电影节作主题演讲。笔者5月10日在国大中文系听了陈先生的讲座,也在5月31日《联合早报•现在》读了李亦筠的全版报道,受益良多。

1953年越剧电影《梁祝》海报


《早报》的报道最后附上了一个关于1954年中国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际上一放异彩的花边,交代台湾《梁祝》的前世因缘。这里我想以生平的涉猎,谈谈中国的越剧戏曲艺术,如何通过《梁祝》、《红楼梦》这两部电影经典,以及后来的舞台演出,播种狮城。说来,也算是一种秘辛吧。


袁雪芬与越剧改革


首先澄清一下,中国戏曲电影《梁祝》的“越剧”并非广东“粤剧”,而是流行于浙江绍兴的地方戏种,也称绍兴戏、小歌班、的笃班等,在上海发扬光大。众所周知,中国的国家级大戏种,一是有四百年历史的昆曲,再而是两百多年前徽班进京得到皇族喜爱的京戏。本来是以“唱书”形式存在的越剧,则要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春,才成为在农村草台庙台演出的戏曲;又在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得名“越剧”。

辞典中的袁雪芬像


一个历史这么短浅的剧种,怎么会在约三十年光景便走向世界?当然,重要的是1949年后,毛泽东主席看上了中国各城乡的“地方戏”,都有移风易俗、改造人心的作用,乃大力提倡。到了1954年总理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刚打完韩战的中国为了摆脱西方眼中的“好战”形象,除纪录片外也选上了号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祝》在会上播映。结果左翼默片泰斗卓别林看后也掉了泪,大外宣似乎功德完满。


讲到电影《梁祝》的由来,这里须一提越剧经典人物袁雪芬(1922-2011)。据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袁雪芬”条所述,袁是浙江嵊县人(嵊县乃越剧发轫之地),十一岁开始学戏,从杭州演到上海,以后便一直在上海从事艺术活动。1942年受了话剧的启发,倡导越剧改革,聘请编剧、导演、舞美设计师,剔除水袖表演形式,着重口语化的道白与人物感情等。袁雪芬创造了新的“尺调”,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并自创“袁派”的小旦唱腔。(按:1958年何占豪等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创作的“民族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便可看到越剧尺调和哭腔的直接化用。)


《中国大百科》也记述,1946年在上海演出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后,袁雪芬“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支持下”,负起了“团结越剧演员”的任务。1949年后袁与梅兰芳等人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后也出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并且是剧院“一团”当家花旦。


越剧电影《梁祝》当年在新加坡也引起轰动,记得由电影院商分发出来的海报,贴得满城都是,还进入了家家户户。这张海报描绘的是袁雪芬饰演的祝英台,与范瑞娟饰演的梁山伯,从坟墓中双双化蝶起舞。按梁祝故事在唐张读《宣室志》中已有记载,梁祝死后化蝶的传说始于南宋。


越剧作品《梁祝》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改编,1951年开始搬上舞台。1953年拍成电影《梁祝》,由桑弧导演。出生较迟的戏迷如笔者,现在可以在网上多个频道看到全本上载(1小时44分)的彩色电影。有意思的是,电影中饰演祝英台丫鬟银心的是“袁派”传人吕瑞英——吕在1962年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中演薛宝钗。


红楼宝黛来过新加坡


1963年,正在念中四的笔者到影院去看了《红楼梦》:这是自《梁祝》之后在此造成轰动的越剧电影。如今在网上看到的此片多为节本,CCTV戏曲网的全本是2小时40分。岑范导演、朱石麟任艺术指导的《红楼梦》,是由香港的电影人发起,延请上海越剧院演艺人员担纲演出的作品,比起《梁祝》艺术水平自是一次傲然的飞跃。


据闻《红楼梦》觅角时本来想邀上海越剧院一团的袁雪芬出演林黛玉,但袁坚持须配合搭档范瑞娟,电影制作人于是决定由二团的徐玉兰和王文娟演宝黛——贾宝玉和林黛玉。


然而正在此时,中国大地又兴起政治运动,《红楼梦》被列为禁片。同时由于台湾的文艺政策,影片也无法在宝岛上映。因此,本片初映时的轰动,纯属新、港两地华人观众的福气。据网上消息,1978年《红楼梦》在中国解禁,十年内观众达到十二亿人次。


难得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十年后的1987年11月,电影红楼的“宝黛”率领了一个自负盈亏的“红楼剧团”前来嘉龙剧院献艺一周。任职于西报的笔者共刊出三篇中英文特写,介绍排练与演出盛况。有一个晚上,报馆摄影同事危志华用他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胶卷,拍摄了舞台《红楼梦》的演出,并把照片悉数洗送笔者。本文附上剧照一张,与读者分享。

上海红楼剧团莅新演出,1987年11月26日,嘉龙剧院。摄影:危志华


此行中徐、王两位是团的艺术顾问,不再粉墨登场,由“徐派”、“王派”弟子挑起角色重担。如今追忆故人,徐玉兰于2017年以九十六高龄、而王文娟于2021年(九十五岁),先后在上海华东医院辞世。


顺道一提笔者于1986年4月访问过的华人大导李翰祥:当时,六十岁的大导打破了港台影圈的禁忌,北上到内地拍摄剧情片《火龙》(由梁家辉饰演被打成平民的末代皇帝溥仪)。是的,李翰祥就是这么一位敢闯敢干的电影人:他在台湾禁止大陆影片进口时,把神州大地一些热门戏宝与艺术形式改头换面(比如“华语黄梅调”),在宝岛上占一艺席。


文首提到李导1963年的杰作《梁祝》。同年在香港——上海出炉、却成为禁片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岂能逃过他锐利的摄制眼光?根据2021年9月6日,《联合早报》名采版刊出台湾明星作家林青霞的文章忆述,1977年李翰祥要拍台版红楼,私底下在他家的电影室放了那部越剧经典,让演“宝哥哥”的林青霞等众演员观摩。看完该片后林青霞一意到上海探访“林妹妹”王文娟,结下情谊。《早报》那篇文章,就是追悼当时刚去世的越剧表演艺术家。


2002年马林百列之会


毋庸置疑,在新加坡如果提起“粤剧”人们就自然想起广东戏,浙江“越剧”如何能在狮城走俏?当然少不了上面所讲的《梁祝》与《红楼梦》两部经典电影。上世纪八十年代,配合改革开放,中国的地方戏剧团纷纷体制化、专业化,也促成了到国外演出之风。

2002年9月《越韵扬狮城》演出特刊


越剧团南来,其实在上海红楼剧团之前的1986年,茅威涛、何赛飞主演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也曾在嘉龙剧场献艺一周,主办单位是国家剧场信托委员会。有个晚上演出由红楼小说改编的《大观园》。


进入廿一世纪,具有特殊意义的是2002年9月,上海越剧团二度南来,在牛车水人民剧场上演一周,特刊取名《越韵扬狮城》。这回纯粹以上海越剧院的名义,而不是“红楼剧团”了。但红楼剧团徐、王二元老仍在特刊中致予贺词。


上海越剧院总经理尤伯鑫在他的献词中,强调剧院是“在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等一批编、导、演、音、美艺术家的耕耘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的。袁雪芬,这位在文化大革命时曾受批斗,最后能以八十九岁高龄颐养天年的越剧艺术家,名字又一度让人提起。


主办2002年那次演出的,是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的选区马林百列民众俱乐部,与该俱乐部成立的“上海越剧欣赏学会”。在上海越剧院演员老师指导下,以及在新加坡武装部队华乐团伴奏下,由热心票友组成的学会两年多来演出了六场,共十多个越剧折子戏。


2002年徐玉兰贺词照

2002年王文娟贺词照


正规献演后的12月27日,由妇女行动与研究协会(AWARE)发起的业余演出《越剧欣赏慈善晚会》,在马林百列民众俱乐部的剧场举行。当时笔者并非采访的记者,亦非票友,受邀观赏正规与业余两次演出,纯粹出于友情。


无以为报,乃在慈善晚会演出的前一晚,即12月26日,到马林百列民众俱乐部义务主持了一场越剧讲座。主讲人是于今仍令戏迷怀念不已的“永远的林妹妹”——王文娟女士。


作者为特约撰稿人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