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图片源自网络)
集美添办水产航海学校
那是1920年的事情。陈嘉庚在他战后出版的《南侨回忆录》第十九则《(集美)添办水产航海学校》(图1)中,心痛的指出,福建省海岸线长而渔业薄弱,因此想要在集美添办水产航海学校。这是陈老先生对祖国未来的高瞻远瞩,以及他那种敢向沙漠要绿洲的勇气。然而,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陈老先生在回忆录中留下了当时他举步艰难而甘苦兼具的回忆:
图1:陈嘉庚著《南侨回忆录》有关集美的校长人选和添办水产航海学校(林少彬藏)
比如,他致函上海吴淞水产学校代聘一两位教师,而得到的回函是“水产教师国内无处可聘”。结果接受校方推荐的两名即将毕业的高才生,资助他们留学日本两年之后,回来任教。又如出资向德国购买全副机器,在厦门造渔船一艘,为全班学生出海实习之用。另一方面,“此种学校闽粤均未有开办,恐招生不易,故待遇同师范生,学膳宿均免”。过后陈老先生又担心毕业生缺乏出路,“特地向法国购买捞鱼船一艘,来厦门捞鱼,并且出海成绩不错,每次来回数天满载海产物300余担,多是大鱼,素所罕见……”等等,用心良苦,无微不至。
课是开了,船也买了,陈老先生总结这段回忆时,写道:“每年毕业仅一班二十余人,其原因为本地渔利未畅,故向学者少,或志愿不坚,畏怕风浪,至未毕业便去也。”
不过,在集美大学坚韧不拔的经营之下,水产航海学校经过几度变迁,已经发展成了今天的集美航海学院。(请参见集美大学网站)
新加坡创办水产航海学校
卢沟桥事变(1937年)爆发后,陈嘉庚眼巴巴的看着祖国痛失制海权,绵延几千里的海岸被鬼子封锁,所有港口都无法进口国际社会尤其是海外华侨捐赠的抗日物资。在这种局势恶劣,前途不明朗的大环境之下,陈老先生竟然萌生出要在新加坡创办水产航海课程,希望能够培训出新一代的华侨渔业新血!
拥有创办集美水产学校经验的陈老先生,这回争取到新加坡福建会馆提供经费支援,经过一番筹备工作之后,于1938年12月19日的《南洋商报》上,刊登《新加坡南洋华侨水产航海学校招生启事》(图2)。
图2:“新加坡南洋华侨水产航海学校”招生启事(《南洋商报》1938年12月19日
这里把启事摘要成以下几点:“新加坡南洋华侨水产航海学校”乃由福建会馆主办。现在要开设“捞鱼”和“航海”两个课程;分成五年制及三年制各一班四十名。投考资格以品行端正身体健全而无患疾者为主,年龄在12岁以上17岁以下的高小毕业生。还为远程学生提供宿膳,共需缴费67元(普通学生为27元)。
我们还可以从报名处的安排,看到陈嘉庚为整个东南亚着眼创校办学的宽大胸怀。首先,他在新加坡设置了两个报名处,怡和轩俱乐部和道南学校书记室;在马来亚安排了5处:马六甲,吉隆坡,霹雳,槟城和株巴辖;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安排了棉兰,在爪哇则安排了泗水。
在《南侨回忆录》的第八十九则《新加坡继设水产航海学校》里,陈嘉庚回忆道:“余于民二十八年(即1939年)春,在新加坡倡办水产航海学校,学生三班一百余名,经费由福建会馆担任,铺办三年尚未毕业,而新加坡已失陷。希望战事不久告终,未毕业学生,可回集美或广东等校补修至毕业也。”
战后80多年过去了,“新加坡南洋华侨水产航海学校”几乎已经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甚至不再出现在研究陈嘉庚的刊物之中,这是很可惜的事情。因为,就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嘉庚先生教育立国的“国”包括了心中热爱的祖国,还有生活与工作的新加坡,临近的友邦马来亚和印尼,远比我们想象中还宽大的地域。
值得重视的是,陈老先生对教育学科的前瞻力。假如陈嘉庚先生心中有一张《教育蓝图》的话,那么笔者相信,这幅蓝图的未来部分,应该写满不少新科技和新技术名词。这应该是陈老先生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对年轻一代的期望。
作者为本刊主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