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中美的共同利益
马凯硕教授 (Professor Kishore Mahbubani) 是新加坡著名的演讲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他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特聘院士,曾担任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成长并工作于新加坡这个文化大熔炉中,深受亚洲传统、国际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熏陶;先后在华盛顿与纽约任职十余年,因此深谙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经济与政治。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致使中美关系遭遇严重困难,马凯硕《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在中国出版,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特别是中美能否加深相互理解,以及如何增进两国人民福祉的共同利益。
马凯硕教授原版书名“Has China Won?”(英文版)直接翻译就是“中国赢了吗?”马凯硕一再指出:中美两国缺乏相互理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两国过去200年的不同历史经历,决定了其不同观点。过去150年间,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相比之下,中国从1842年到1949年饱经屈辱。因此,中国一直非常专注于追求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我精神。
鉴于这些历史经验,美国对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中国可能变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感到非常不安。
许多美国人认为,美国应极力阻止中国复兴。而中国的主要目标,则是彻底洗雪百年屈辱,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中国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尊重。
从理论上讲,不同历史经历,不应成为两国加深相互理解的绊脚石,但事实上,正如马凯硕在书中所述,两国存在着大量误解。
例如,美国对中国的一个重大误解,是美国人认为中国人对其现状不满意。所幸,斯坦福大学的一位美籍华裔心理学研究员范琼(Jean Fan),说明了这种看法为何是完全不正确的。
如其所说,中国正以一种深刻而内在的方式发生变化,而且变得很快,如非亲眼所见,这种变化简直让人难以理解。
中国的文化、自我观念、自信与士气,正在迅速地转变,大多是朝好的方向转变,这与美国的混乱与停滞不前,形成鲜明的对比。中美之间未来是否会发生重大地缘政治竞争,这种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场竞争是由深层次结构性的力量所驱动。
在过去20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和印度始终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只有近200年来,欧洲特别是英国,紧接着是美国,才超越了中国和印度,开始成为世界历史的主导者。因此,中印的复兴只是结束这一反常现象,但美国却拒绝接受这一现实。
中美在增进人民福祉方面也有着共同利益。例如,多年来,美国在中东地区发动了数场不必要的战争,浪费了数万亿美元,这使得美国亟须改善其国内基础设施,而中国恰好拥有建设此类基础设施的财政和技术能力。由于中国已成为基础建设的超级大国,中美在基础建设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利益。
见解:中美的生存与选择之道
马凯硕教授引用拜登总统的言论,表示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进行新冷战,这是一项非常积极的进展。尽管如此,许多深谋远虑的美国观察家指出,拜登政府并没有扭转特朗普政府推行的许多消极政策。两位富有远见的美国观察家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
《华盛顿邮报》时事评论家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表示:“拜登的外交政策是对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忠实延续,是对奥巴马外交政策的否定。”《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爱德华卢斯(Edward Luce)指出:“拜登与特朗普在处理中国问题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因此,如果拜登政府能够取消一些特朗普政府实施的消极举措,将会是积极的进展。
西方政客和智囊在理解中华文明时,往往基于一些文化偏见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是一种威胁。
马凯硕教授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崛起或复兴,并不会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中国相信,中华文明、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等多种文明能够和谐共存。中国不相信“文明冲突论”,相反,中国相信文明对话,包括向西方文明学习、吸收西方文明精华等。
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本质一样——当其愈变愈强时,将渴望征服其他领土。这是一个误解。事实上,令人惊叹的是,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上,中国没有征服过地理上与自身接近的领土。十五世纪初,在哥伦布试图找到一条通往所谓“香料群岛”的路线之前近100年,中国海军就已经在郑和的领导下七下西洋,其乘坐的船只比葡萄牙或西班牙的船只大得多,他带领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没有征服或占领任何越洋或遥远的领土。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孙子的伟大智慧:“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中国的选择》给我们的启示
中华文明的崛起或复兴,并不会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各方应通过加强现有全球框架与多边机构的能力,达成一套共同价值观,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的选择”和“中国赢了吗”的意思不同,会选择是大格局,赢了就是胜利,我们毕竟要问:中美关系需要一个赢家吗?
阅读这本书时,大家会发觉马凯硕教授并不主张中美关系中应该有一位赢家。相反,他认为中美关系可以实现双赢。作为两国朋友的新加坡,我们都努力鼓励两国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同时也防止两国关系出现最坏的情况。许多读者想问马凯硕:中美彼此理解为何会出现偏差?双方是否缺乏共识?
说它可以避免,是因为中美两国在全球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近来,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等重大的全球挑战,表明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两国能够携手应对这些问题。
"物择天选、适者生存"是我们对生物学的基本知识。生物都是为活着而生存,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除了活着,我们还有文化、思想和价值判断。
中国文化泰斗钱穆把文化分为生活、社会与精神,做为百姓的追求,是以生活的自由、社会的秩序与精神的快乐为主,三者平衡尤为重要。
一个国家包括了人民与国土。考量一个国家,基本是以安全为主。民主的定义应该是以人民利益为福祉,也应该以社会的秩序与安定为原则。精神上,民主自由的社会是建立在百姓安居乐业,稳定健康的生活基础上。
马凯硕的《中国的选择》这本书,讲述中美的生存和选择之道。我们读后了解到一个社会,充斥各种不同想法与主义,也有着各种不同主义的党派,一旦建立了国家,国家的宪法就得成为立国的守则。政府是维护国家宪法的最高执行机构,它的稳定与团结,代表了一个国家安危与长久。
政府的团队结构,会跟随时局的需要而改变。一个好的政府就像一个成功的企业,由一个睿智的领袖领导,这才能富而好礼,诗礼传家,薪火相传。
历史上所谓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指的是在太过安逸的生活里,后人失去上代人的经验,同时也没好好吸取教训与团结,各自为自己利益的追求,尤其是一家之主的领袖,借用先人打下的基础,领导无方,最终这些自私的行为导致了国家破裂失败。
国家有宪法,但不同国家由不同的结构方式成立政府,政府的稳定性影响政策的稳定,若同一部宪法,不能有稳定性的政策,那就会失去长治久安的效果,败落将成为一定的结果。因此不论哪个国家,有了一部人民支持的宪法外,更需要一个能让人心安的领袖,平稳领导国家的安全,对人的尊重,有公平正义的心,大我精神的承诺,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赢”必定是结果。
一个国家就如一部戏,有好的剧本要有好的导演,而不只是好的演员,再好的主角,演的再好还是配角,没有了领袖绝对拍不出好电影。
小结:达成共同价值观以应对全球性挑战
人类共同面临的疫情流行、生态危机、贫富分化等问题,正考验不同文明的生存韧性。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我们应当如何淬炼出一种人类共同价值?
过去,当世界上78亿人生活在193个独立的国家时,他们就像生活在193条独立的船上。但现在,世界已经缩小了。78亿人生活在同一条船上的193个船舱里。如果一个船舱着火,就会影响到整条船。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疫情非但未被限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反而在短短几个月内即演变为全球性医疗紧急事件。
同样,解决新冠疫情和未来此类大流行病以及气候变化问题,也不能局限于个别国家。全球性挑战的解决方案必须是全球性的。要想制定此类解决方案,需要加强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全球多边机构的执行力与公信力。通过加强现有全球框架与多边机构的能力,各国能够达成一套共同的价值观以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作者傅宝联为相圣学院赞助人、许福吉为院长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