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死亡和新加坡殡葬业的父权现象
性别是人们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理解自己行为的思维模式之一。性别也通常是审视和阐明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期望的一面镜子。性别于死亡和死亡管理,也不例外。
殡葬业的形态与性别变化
现今新加坡的殡葬行业绝大多数还是由男性主导。从本质上讲,殡葬业似乎与新加坡社会的男性身份和父权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由于涉及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情绪起伏状况,社会似乎对于女性担任殡葬相关工作还是持有负面的刻板印象。
不过,笔者观察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女性加入这个以男性为主的行业,一改国人对于殡葬业的印象。殡葬业工作者的年龄也有年轻化趋势。这其实不是件意外的事。 从历史角度看,死亡的管理和临终关怀曾经是女性的专属职权和责任。在死亡尚未医学化之前,绝大部分的临终者往往都在家中离世。在家中维持家境的妇女往往是接触和见证死亡的第一个目击者。
死者的打理和照顾死者家属的责任便很自然地落在了妇女的肩上。因此,女性其实是第一批承办丧葬的主要群体。 这些女性,通常被称为“裹尸布女人”。她们收集、清洗遗体,给死者穿上衣服。
换言之,由男性主导殡葬业其实是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所演变出来的产物。随着死亡的医学化,医学界开始对临终和死亡问题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慢慢地,女性在死亡管理中的角色也随之被取代,照料往生者的责任也从自家人的手中转移至日益商业化的殡葬公司和陌生的殡葬服务人员身上。随之,社会就出现了由男性主导的殡葬行业。再言之,社会也慢慢与死亡脱节,和这极其重要的人生阶段疏离,与死亡成为了陌生人。
由此可见,男性主导殡葬业其实是偶然的发展。 它是一个工业化衍生出来的产物。今天殡葬业不再也不能把女性排除在外。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性别角色观念的转变及二十世纪中一波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冲击,越来越多丧家倾向要求由女性来处理往生亲人的遗体,尤其是孩童和女性亡生者。这也意味着对于女性防腐师或化妆师的需求日趋增加的趋势。 尽管如此,我国经由国家环境局认定并刊登在官方网站上的61名合格注册的防腐师,还是男性居多,占比将近7成。
殡葬业是涉及大量情绪因素的工作。而在社会中拥有较少资源与权利的女性,更擅长将情感转化为一种可销售的商品。女性耐心和细致的特质,成为殡葬行业中一种不能被忽略的独特优势。换言之,女性殡葬从业人员诠释并承载了黑玫瑰所代表的温柔真心、独一无二及富有创意的花语。它也象征了职业女性的独立、坚强和勇气。
一则专题报道透射出来的问题
写着写着,我不禁回想到《海峡时报》2021年 1月24日的一则专题报道。该报道深入探讨我国从事殡葬服务业的女性,阐述她们的人生及职业历程,试图更好地了解为何在新加坡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愿意加入此行业。
撰写这篇报道恰好是名女性记者。她选用“Funeral Femme Fatales” (译:致命的女人)为该专题下标题。讽刺的是,这斗大的标题极为不适当。为了阅读率,很不幸的,该记者下了一个和自己过不去的标题。把她所访问的女性殡葬从业人士形容为蛇蝎美人,显然违背她的本意。
引用“fatales”这词汇或许是一种修辞的写作手法(a figure of speech),来形容现今社会和一般社会大众对于死亡和殡葬业的恐惧:一个极为阴暗、危险和消极的处境。可是当记者和该专题的编辑把自身对于死亡和殡葬业的诸多偏见和不理解与女性的职业选项相提并论的时候,它其实不仅持续强化了社会物化女性的恶劣习惯。
任何一位细心读完专题所有文章的读者,不难发现所有受访者都绝非慵懒轻浮,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在一个由男性主导的行业内闯出了自己一片天地的人。她们的成功和依靠美貌或诱惑无关。
遗憾的是,在该专题文章中,我们也看到新加坡殡葬业,尤其是女性业者,在近年来也偏向挪用一些符合社会对于两性关系所期待的话语。这包括女性殡葬从业人员在访谈中把柔与刚的特质并为一体,相提并论。换言之,她们想要表达的是她们能比男性更好地处理工作上所面对的情绪挑战,同时表示自身的体力不比男性差。
但是这些叙述往往不是为了提高殡葬业的水准,而更多是作为一种对外的销售和营销,以促进自身商业利益和目标。本地殡葬公司似乎倾向于向公众呈现所雇用女性人数,试图以此作为进步的表述。 这是一个极其粗浅的做法。这种商业行为也不利于解决新加坡殡葬业人力资源的根本问题, 如:业内的高流动及离职率和从业人员缺乏认证和专业的注册机制等等。
结语
从事殡葬业服务并非易事,从事该行业的女性更加不易,笔者希望有越来越多人能消除偏见和刻板印象,尊重女性在职场以一名专业人员为社会和个别家属付出的贡献及努力。我们有义务消除传统殡葬礼节中漠视女性的现象,并提升女性参与治丧协调及祭祀殡葬等的角色。
作者为特约撰稿人
图由作者提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