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全 部 文 章


权衡利弊 求变求新
际此庆祝第58届国庆当儿,我们应当回顾历史,汲取教训,从中受益。国家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制度化、人性化。“飞来山上千寻塔,不畏浮云遮望眼”,让我们在世界大变局中,权衡利弊,求变求新,保持定力,全民团结一致把新加坡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宜居小红点吧
编委会
2023年9月19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经济衰退 沉着应对
达德这时拉出一张《Stagflation 滞胀 = Miserable痛苦》(图3)的研究报告,指出新加坡的“痛苦”得分是8.6分,即通胀指数6.5%+失业率2.1%的总分。这个得分是被调查九个国家中的第三名,也就是说,我们虽然不是“最痛苦”,但是比起马来西亚,中国,泰国和日本都
林少彬
2023年9月1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百年不遇的关节点
当今美国和中国两大超级强国的战略对抗,以及两者经济和科技无可避免的脱钩,正引发一场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而2022年在厘岛办的G20峰会,又一次凸显了这个根本性转变的端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编委会
2023年9月1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丹绒禺的红衣人
引言:
为了深入了解新加坡老人面对的护理问题,《怡和世纪》决定访问本地一家较有代表性的老人院或护理中心。可是这样多的机构,该怎样选择呢?
邹文学
2021年9月28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连氏报告”建议概介
连氏基金会(Lien Foundation)与邱水娘基金会(Khoo Chwee Neo Foundation)合作,开展新加坡养老院的田野调查。调查人员走访当时为数达70余所养老院中的40多所,通过实地考察、访问、资料搜集与深入参阅,在2016年发表了调查报告。
林沛
2021年9月28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访陈六使儿媳陈萍蕊
熟悉又陌生的角落。
2020年是怡和轩俱乐部成立125周年。
历届董事会名表里显示,陈六使先生是于1948年上任,执掌主席职务至1962年,历时15年,时间之长,仅次于孙炳炎先生(196-2001年期间担任主席)。
佟暖
2021年9月28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孙炳炎恪守的人生哲学
1912年2月(农历正月初六)这一天,同安孙厝村孙清廉家,一个五官端正的男婴发出第一声婴啼。孩子快速长大,送进村里唯一的乐安小学受教。
柳舜
2021年9月28日讀畢需時 11 分鐘


李光前、陈六使与华社争取公民权运动
二战后,东南亚各地民族主义兴起,反殖浪潮高涨,英殖民统治者遂同意新加坡于1959年成立自治邦。
李奕志
2021年9月28日讀畢需時 12 分鐘


李光前为多元教育作贡献
现在提到先贤陈嘉庚、陈六使和李光前,他们倾资兴学的精神,常常令人感动。然而,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让他们挺身做出奉献的,到底是什么驱动力?那时候,他们对教育有什么看法?这些,都值得后人探索。
连奇
2021年9月28日讀畢需時 13 分鐘


众目聚焦我国小贩何处是归宿
曾经住在一个老组屋区,隔着小马路就是一个小贩中心,以现在的标准算是迷你型的。单层的矮屋子围成大方形,矮屋里一个个摊位,中间露天空地像个大天井摆了桌椅,有些小贩会从自己的摊位顶上拉出帆布帐篷,给顾客遮阳挡雨。
林仁余
2021年9月16日讀畢需時 14 分鐘


南大成就了我国际橡胶种植专家朱乾海
国际橡胶种植及油棕专家朱乾海博士,今年84岁,是南大第三届生物系毕业生。
邹文学
2021年9月16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那些年我们一起反殖
我们的历史意识,忽然变得空前强烈。空前,是不留余地的用词。这么说,貌似鲁莽,没有丝毫保留,其实不过针对全国范围连续长时间开展运动,进行历史“宣教”这个国家举措,做一个如实的写照罢了。
林沛
2021年9月16日讀畢需時 23 分鐘


巍巍高山滔滔江水 不朽的陈嘉庚精神
陈嘉庚先生曾担任多届怡和轩总理职位:1923-1927,1928-1930,1935-1941,1945-1948。怡和轩在他领导下,从一个只有百多名会员的小社团,跻身新加坡最重要的华人团体行列,在二十世纪前半叶,是影响中国、新加坡以至东南亚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非政治组织。
邹文学
2021年9月16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


彰往考来 — 看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护理问题
人口老龄化乃世界趋势,问题的聚焦所在及其复杂性因各国特殊国情而异。新加坡本是一个年轻国家,由于移民社会的背景、建国过程的公共政策以及高速经济成长对生活方式与就业形态带来的影响,人口增长率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直线下降,新加坡社会无可避免地日趋老龄化。
林沛
2021年9月16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


作为文化遗产的新加坡华语
这些不同的语言在这里接触、交融,不单在词语上互相借用,也在语法结构和语音方面互相影响、渗透,从而造成语音方面和语法结构方面的变化,新加坡华语就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里孕育发展的。
林恩和
2021年9月7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国大峇峇屋
难能可贵的是,新加坡留存了一处较为完整的历史性民居建筑,是各种机缘巧合的结果,为世人留下一处生动展示土生华人家族生活的所在,也令人反思该如何有效地保护与再利用历史性建筑。
陈煜
2021年9月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粤海清庙修复工程摄影记
新加坡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几百年来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民族和他们所带来的文化与艺术,使我国成为一处融汇多元文化,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大都会。
林少彬
2021年9月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两座坟山的命运
2017年4月4日,《纽约时报》发表了美国名记者、2001年普立兹国际报导奖得主Ian Johnson(伊恩•丹尼斯•詹森,中文名张彦)的“新加坡日志”(Singapore Journal),题目叫“Here Lies a Grave yard Where‘East and We
林康
2021年9月7日讀畢需時 9 分鐘


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
由于对历史认知的混乱,我们在文化遗产课题上,长期以来扮演着后知后觉的角色。第一批国家古迹迟至1973年才颁布,许多旧建筑、旧庙宇、旧墓地,在拆除机和推土机的隆隆声中,倒成满目苍痍的废墟,取而代之的是从政者和发展商引以为豪的摩天大楼。
谢声远
2021年9月7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


岛国史上唯一民选市长 你可记得王永元
王永元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政坛红人,历史不能没有他得体的一章。
林清如
2021年9月6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