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全 部 文 章


翻译名家严复的墨迹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严复,字几道,别号尊疑尺庵,其墨迹在星洲难得一见。然不久前,在友人处获观一件严几道的书法。内容书南宋名诗人陆放翁七绝《排闷》:“西塞山前吹笛声,曲终已过雒阳城。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上款为“曼士仁兄属”,落款仅一“复”字。钤两白文印,...
陈培福
2024年12月2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而今迈步从头越 · 徐志广的油画探索之路
欣闻徐志广君将于今年10月9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中国油画院举办大型油画个展,可庆可贺。又蒙他夫妇俩错爱,来电嘱为画册撰文,友人前进我踯躅,心中不免忐忑。
谢声远
2024年1月25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从英雄到凡人:马华文学史上的“南侨机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抗战军兴,南洋各地华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1938年10月,华商侨领陈嘉庚发起创办“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来自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印尼、越南、泰国等的一百多位华侨出席了大会。
张松建
2024年1月25日讀畢需時 11 分鐘


沈从文再认识
沈从文与妻子张兆和 关于“五四”作家沈从文,最著名的故事自然是1988年岁晚,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准备颁发给他,却发现作家已于当年的5月10日病逝北京(享年八十六岁),成为现代文坛的一大遗憾。 时至今日,诺奖故事诚然已经褪色,再讲是老掉牙了。但在去年底,为了纪念作家一百二十周...
永康
2024年1月25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江南水乡黎里行
盛泽附近一带人才辈出,近现代就有:庞莱臣、张静江、张荔英、柳亚子、陈去病、张葱玉、叶圣陶、费新我、钱君、吴藕汀、茅盾、木心等。
何华
2023年9月19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创作觉醒——现代画会革命性的画展
一群热爱现代画的青年,受到觉醒年代的感召,他们凭借不因袭旧法,力求创新的艺术理念,呼出——创新才是新加坡的艺术,新加坡的文化。从1963到1965年,举行了三次现代派画展。展品以抽象的概念排除形象的再现,用单纯的波动线条,清新的调和色彩,简单明快地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
姚梦桐
2023年9月18日讀畢需時 13 分鐘


高迪之城——巴塞罗那
在巴塞罗那只有两三天时间,主要为了看安东尼•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的建筑,他的建筑几乎占了这个城市一半的景点。
何华
2023年9月18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文化人邂逅星洲——从1939年谈起
风云际会,1939年中国文化人郁达夫,徐悲鸿,王莹,金山以及司徒乔在星洲邂逅,给本地艺坛演绎了一段段艺术传奇。
姚梦桐
2023年9月15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半世纪的交游沈慕羽与魏维贤
沈慕羽对魏维贤的印象,从后者30多岁开始到彼此年老,都是极好的。他们60年代初就认识,直到彼此的暮年还有来往,交往的时间不可谓不长。相交期间在马六甲相聚、书信来往、墨宝相赠、电话往来,在沈慕羽日记里都有或长或短的记录。
何启良
2023年9月15日讀畢需時 13 分鐘


“色彩大师”在南洋
上海油画家陈钧德(1937-2019)长期以来是一位画坛“隐士”,说他是隐士,当然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述,他不自我炒作、不迎合市场、不巴结权贵,只顾埋头作画,生前任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研究所教授,也是一位美术教育家。
何华
2022年3月16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读新版《石头记》札记之三
读新版《石头记》札记之三
雨石
2022年3月16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读新版《石头记》札记之二
有人擅讲故事,有人深入文学堂奥,曹雪芹二者兼而有之,无人可望其项背。曹雪芹完成脂砚斋点评的八十回《石头记》,盘根错节,故事还少吗?
雨石
2021年11月12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老舍在1950年
《老舍全集》第19卷收有日记、年谱等。打开第一篇就是他1937年4月10日的日记:“……晚饭请杜宇,杨枫,孟超,式民吃‘朝天馆’,大饼卷肥肠,葱白咸菜段长三寸,饮即墨苦头老酒,侉子气十足。
何华
2021年11月12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独树一帜的南洋风情画
吴永良(1937-2020)作为浙江美术家代表团团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访问泰国,金碧辉煌的大王宫,强烈浓郁的佛国气息形塑了与江南水乡迥然不同的南洋视觉,回国后他创作了《佛国之晨》、《南洋印象》等。
姚梦桐
2021年11月12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走入曹雪芹的艺术殿堂
犹记半世纪前,曾读过1957年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启功注释、周汝昌等校订的《红楼梦》120回通行本,故事的梗概依稀记得,但对80回《石头记》原著的了解,其实是很肤浅、很片面的。
雨石
2021年10月10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香雪遗事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某年的一个晚上,我应友人之邀参加刘抗先生主持的香雪庄雅集。当晚参与的有哪些人,看了些什么书画,如今已忘得一干二净。
陈弘庵
2021年10月1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书中自有黄金“粮”
我读过的第一本课外读物是《呆话》,那也是我拥有的第一本书,是哥哥介绍我到路边书摊买的。那年是1955年,我付了五角钱,是吃两碗汤面的代价。
林言
2021年10月10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


南大戏剧会走过的路
上世纪50年代,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华校受到诸多限制,无法正常发展。然而,另一方面,华文中小学得到华人社会的支持,却在夹缝中努力求生存,华校生数目日益增加。为了华校毕业生能继续深造,建立一所华文大学的需求便越来越高涨。
梁以明
2021年10月8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战前新马剧运的互动
根据已故文史学家方修先生的研究,马华戏剧(话剧)萌芽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今年(2019年)恰逢马华话剧诞辰100周年。
沈国明
2021年10月8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从题跋浅谈二战前后星洲文人画家之交往
书画题跋,作为文人、书画家一种酬酢、论交、论艺与论学之形式(其表现可以是韵文或散文。见顾公硕《题跋古今》);自宋以降,迨至明清,一件书画作品常有许多同时代士人之题跋。故而,我们便可藉此窥探一代人交流往还之风流韵事。
陈弘庵
2021年10月6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