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全 部 文 章


百年前华校办学拾遗
已消失的华校百年办学经历,是华族移民胼手胝足、白手起家的酸楚阕歌——在一个民不聊生的乱世,族人离乡背井,尝试漂洋千里求温饱,以改善一穷二白的窘况。
周维介
2023年9月18日讀畢需時 12 分鐘


我在一所双语并重学校教学的日子
本文不是人物专访,因此选择从侧面或者说是采用间接描述的方式,以凸显陈经源校长当年办学的理念和实践。
黄绍安
2023年9月17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教育制度改革的挑战
教育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举凡英明的国家领袖都着重培育建设和发展国家的人才,都从教育制度和措施开始,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善各级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内容,师资培训以及教育素质等等。
黄绍安
2023年9月14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儒家伦理课程在新加坡的不生不灭
一年儒家伦理课程对我的深远影响
卢丽珊
2021年10月5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教育是国家的重中之重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中国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
冯焕好
2021年10月4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稻穗垂首 | 缅怀陈期狮校长
2017年11月18日,马来西亚柔佛西南隅的笨珍培群独立中学庆祝95周年校庆,上演校园叙事歌舞剧《稻穗垂首》,缅怀纪念已故陈期狮校长,同时设立“陈期狮教育基金”,获得热烈回响。
李文辉
2021年10月1日讀畢需時 7 分鐘


饶宗颐新加坡大学执教考略
饶宗颐先生(1917-2018)1968年至1973年曾在新加坡大学中文系任教。 此事因材料缺失,缘于目前有关饶先生的传记、事迹、年表、研究等或失之简略,语焉不详,或文献不征,颇有纰漏,或辗转传抄,谬误衍生。
杨斌
2021年10月1日讀畢需時 9 分鐘


随政治跌宕的华校历史教科书
2019年7月,期刊Voices的“市长寄语”栏目里有一段话:“亲爱的市民:今年对新加坡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今年我们纪念新加坡建国两百周年。”这段表述,犯了英译中用语的错误,文本里的英文关键词“Bicentennial”,不是“建国两百周年”,而是“开埠两百周年”。
周维介
2021年9月8日讀畢需時 14 分鐘


新加坡传播教育:从播种到成荫(下)
篇首语:1973年我应聘到新加坡大学任教,之后先后任职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跃社科大学。
郭振羽
2021年9月8日讀畢需時 9 分鐘


新加坡传播教育:从播种到成荫(中)
1973年我应聘到新加坡大学任教,之后先后任职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跃社科大学。
郭振羽
2021年9月7日讀畢需時 11 分鐘


新加坡传播教育:从播种到成荫(上)
1973年我应聘到新加坡大学任教,之后先后任职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跃社科大学。
郭振羽
2021年9月6日讀畢需時 9 分鐘


新闻 传播 媒体人
篇首语:1973年我应聘到新加坡大学任教,之后先后任职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跃社科大学。
郭振羽
2021年9月5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


从国文国语到华语华文的转折路
华校百年,它所使用的”华文科”课本以及它的科目称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透露着不同的政治认同信息,把这些片段缀串,便能勾勒出新加坡政治历史的发展轮廓。新马华文教育与中国脐带相连,它一起步就毫无保留地复制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后来的本土化进程,则甩不开新马政治的影子。当地的政治晴雨潮...
周维介
2021年9月5日讀畢需時 16 分鐘


做个文化摆渡人
篇首语: 1973年我应聘到新加坡大学任教,之后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跃社科大学。回顾迄今45年的学术生涯,自觉很幸运,一直有机会开拓学术园地,从垦荒,破土,到播种,灌溉,最后还能和一批一起出汗出力的朋友,收获丰硕的果实。人生有此机遇,不能不感恩。感恩之余,老
郭振羽
2021年9月4日讀畢需時 8 分鐘


华文成为英校科目的历史进程
早在十九世纪初,英文学校便在新加坡落地生长。虽然它在英国人荫庇下位居高档次,但最初的130年,它的学生人口始终不敌华校。
周维介
2021年9月4日讀畢需時 19 分鐘


初识新加坡
杏坛听雨开栏前言
1973年我应聘到新加坡大学(当年简称新大)任教,最初签了三年聘约,后来续约三年,之后又续约三年,然后就留下来。
郭振羽
2021年9月3日讀畢需時 9 分鐘


华小可惦记之二三事
百年前中国华族移民千里南下,蝇营狗苟讨生活之际,受到不曾有过的陌生语言环境冲击,不免惦起自己原有的那点身份,忧心随着时间推移,后生们会悠忽忘祖,活成一个不知有秦汉的新人类。
周维介
2021年9月2日讀畢需時 15 分鐘
bottom of page